说课稿的课件【合集5篇】

时间:2023-11-15 08:04:10 课件

说课稿的课件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借助讨论,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3、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讨论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学生文学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时代背景开始,并简要说明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三】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和任务: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师范读,学生思考)“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

  2、本诗意象可以分为两组,刚才一组已经在上个问题中找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另一组意象。

  3、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整首诗景语其多,这是显情,剑走偏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这么写诗的。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陶潜用记叙的语言来写诗,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记叙,就说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样的榆柳什么样的桃李都不说,《诗经》里面还要这么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那“依依”还是“霏霏”,都是描写,那么陶潜洗尽了铅华,仅用诉说。就是这样的表达,什么样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样见天子,素面去见天子,无需化妆,因为化妆的胭脂会污了她的花容,这是怎样的美?陶潜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诗的特点,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步骤四】知人论世。看陶渊明为官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13年的时间里五入五出?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注解: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去理解陶渊明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诗歌教学有深度,让我们的诗歌呈现出它应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去触摸一位诗人的灵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渊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当仕途失意时都去陶渊明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步骤五】讨论提升,如何诗意地栖居?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并且引导大家在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小确幸,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步骤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说: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背诵经典诗歌作品,能有利于学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所以学生是有必要背诵优秀诗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提到“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 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诗歌语言凝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非具有规律,背诵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多背诵诗歌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涵养。

  总有段文字,能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种声音,能融化舞动的灵魂。遇见文字,遇见声音,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的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

  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变成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月夜图片、文章重点句段,并播放《月光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配乐朗读、激情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学生听师朗读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

  3、配乐齐读,体会悟情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生齐读第九自然段,读出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

(三)精读探究,探寻灵感

  1、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2、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3、美读环境,领悟“美景”

  引导学生找到当晚景色描写的句子,体会什么是情景交融。

  4、激情叙述,总结全文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乐曲的旋律、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

(四)欣赏拓展

  播放《十面埋伏》选段,听、想、说、写。

说课稿的课件 篇3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倍的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 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主要运用如下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以森林运动会为开头,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最强,我为学生提供了黄花、蓝花图片,以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有趣、新鲜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灵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动手操作法: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填空,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边摆边说,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份看作一份,看另一个数量是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个数量的几倍,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也有同桌两人活动。再通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从参观动物运动会引入小动物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着倍数关系引入倍的概念

(二)主动探索,探究新知

  这里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是倍的认识,通过观察蓝花有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三份,也就是3个2朵,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之后变化蓝花的朵数。说出黄花的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能够感受到把蓝花的朵数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第二层次是教学求一个在认识倍的基础上,要求小鹿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除了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外,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求。结合除法的.含义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后是趣味游戏拍拍手,先是老师拍2下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一拍,然后老师拍,全班同学漆器按老师的要求拍一拍,并说说你们拍的是老师的几倍 。通过几次的尝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摆小棒练习进一步巩固倍的认识。学生通过摆摆说说填填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内容的设计,由易到难,分层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层基础练习是进一步巩固倍的相关知识,并用倍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是有关倍的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动动小脑筋把红圆和绿圆成倍数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倍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与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这这节课结尾的动动小脑筋这个环节,许多老师对我提出建议说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来完成补充习题。

  最后没有总结,其实我本来的意图在做完书上的练习之后做一个总结,但是那个总结我只问了学生你认为你学的好吗?却忘记接着问学生生你有什么收获,。以至于许多老师都问我你怎么没有总结。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那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

说课稿的课件 篇4

  一、说教学资料: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终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资料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景,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资料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我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向日葵种子、花生、碘酒、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进取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头,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一天都要吃食物,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之后问:你都明白食物中包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终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经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取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能够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包含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进取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能够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说课稿的课件 篇5

  各位评审老师:

  大家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关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今天,我们一起交换思想,希望你我都能有所收获。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4课《猴子和大象》第一课时生字教学。

  这几年,我听了不少课,发现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严重、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第一课时松,第二课时重,第三课时空的弊病。”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学会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理解有关词语。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初步感知课文。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以识字为基础,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而步步展开。

  现在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设计,在这里将呈现我的设计理念、教法和学法的指导。

  一、 谜语激趣、创设情境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象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因此,在导入时我采用谜语激趣法:1、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最会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2、两耳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猴子和大象。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根据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

  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一个勇闯三大关的游戏比赛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一种紧张而又不失趣味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一关:读准字音。在这一关中,我设计了五个小的环节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1、课件出示17个生字及拼音,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生字并标记出来,然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2、指名读,适时纠正、鼓励。3、要求学生找出认为最难读、最不好读的生字,老师相机归纳出: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翘舌音、平舌音等生字并带读。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读音。5、找出生字中的多音字,加以辨别。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能读准本课生字的读音,成功闯过第一关,老师在第一个关头插上一面红旗以示表扬,并激起学生闯下一关的兴趣。

  第二关:认清字形。这一关我精心设计了几种记字形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清字形。1、先要学生互相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清这些生字的字形,然后请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并随机点开与之相对应的课件。2、归纳记清本课生字字形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用动画,如“卷”字,我用课件设计了一副画卷卷起来的动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3、我还运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如“愁”字,我把它编成了一则小故事,运用课件语音讲出来,使学生能深刻地记住这个“愁”字。“猜谜语”的方法,如“载”字,车上装满土,斜勾、撇、点来帮忙。“背”字,北上明无日。通过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编儿歌”的方法,如“冠”字,我把它编成儿歌,让学生边拍手边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给这些生字组词,造句,进一步巩固。

  二年级下期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记字形的能力,我利用学生学过的偏旁部首、熟字、猜字谜、讲故事、编儿歌等方法来分析生字字形,这样使音、义、形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达到会读,会讲、会用的事半功倍的目的。

  当学生成功闯过第二关,我就在第二关上插一面红旗,表扬、鼓励,激励学生勇闯最后一关。第三关:写好生字。我们教生字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还要教会学生写好生字。首先,要求学生提出认为最难写的生字,讲出难写的理由是什么?然后逐个分析,如“鼻”字,这是一个上、中、下结构的字,我手指自己的鼻子问学生,“这是谁的鼻子呢?”学生回答:“是老师自己的鼻子。”“对,所以鼻字最上面是一个自己的自。”接下来利用课件带领学生书空,掌握生字的笔顺。然后是学生课堂练笔,要求先描红,再临写。老师巡回指点,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这节课幻灯成了我的好帮手,利用幻灯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表扬好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纠正。当学生成功闯完三大关,教师充分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评选出“智慧星”进行颁奖,同时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总结。

  老师们,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明确,难易适度,内容具体,方法得当。在规定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本课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受到训练,有所收获。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上好课必须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但由于时间短,学生情况不熟悉,或许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们,学海不涯,教无定法,教学是件抠脑子的事,上课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是这些遗憾,促使我在教坛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