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课件【精选7篇】

时间:2023-07-09 04:45:28 课件

  【前言】每当我们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别饿坏了那匹马》时,为了向老师表达对他们的教导之感激,我们希望能够创作一份特别的毕业赠言,以表达我们的感情。那么,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应该如何写才能得体而大方呢?以下是热心网友“chuangjiaohuishao”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课件(共7篇),供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课件

《别饿坏了那匹马》 篇1

  教材分析:

  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12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个别生疏词语,读准

  文中的生字.

  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帮助,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受文中个别重点句子,明白"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入话题.(提前5分钟)

  a,t: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s:(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

  t:教师随机提问: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b,揭示话题,引导质疑.

  t:是的,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cai: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预设 s:我感恩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特别是一位残疾青年.

  t: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想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我特别感激残疾青年 其实这件事情在作者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中写到了,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1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帮助关怀.

  a,检查朗读,了解故事大概.

  t: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想读的站起来,(教师布置朗读段落)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的问题: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 (播放音乐)

  预设: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让我把马草卖给他)

  b,再读课文,感受我对"书"的渴望.

  1,t:你刚才听得很专注.是的,我以后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然后在书摊里尽情地看书,这可是一件我(巴不得的好事)

  cai: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2,t: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话,感受下当残疾青年让我 把马草卖给他是,我当时的心情如何 (激动,喜悦,心安……)你知道我为什么欣喜若狂吗 请你自由地再读读课文,找出我喜悦激动的原因

  s: ①我向往看书: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留恋忘返的地方.(攥着来之不易的几毛钞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体会作者心情:渴望

  ②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体会作者心情:害怕,担心

  ③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我抖抖手中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体会作者心情:无奈,痛苦

  3,总结引读:

  t:对于一个渴望读书却又看不起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博览群书了,他心里能不喜悦吗 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担心受怕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书了,他心里能不舒坦吗 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靠卖马草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不用担心马草销路的孩子来说,他心里能不激动吗 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三,总结过渡,引出下文.

  t:这喜悦,舒坦,激动多亏有这位好心的残疾青年,多亏他家

  里那匹马呀!难怪多年之后,作者回忆幼年的时候,对那位残

  疾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感激,再来

  读读这段话: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t:可是,同学们,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刻骨

  铭心的并不是这一点帮助与关怀,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也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第2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理解.

  1,t:故事读完了,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里,老师可以感受得到故事带给大家的感动,谁来说说当你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预设:a,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

  t:是的,故事的最后,残疾青年亲口向我承认了这一切都是一

  个谎言,(板书:谎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2,t: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也许是难以启齿,残疾青年对我说的话并没有说完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想,残疾青年在这里想说什么

  师生情境对话交流:

  预设1:其实那只是一个谎言……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谎言,可是你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这样的谎言

  呢

  a不用提心吊胆地看书 b不受到父亲责骂 ……

  c不用担心找不到卖马草的人

  预设2: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这是个谎言的……

  是呀,你是不想让我知道,可是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感悟朗读,理解残疾青年阻挡我的原因

  1,"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他为什么急 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焦急 )

  2,"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预设3:其实有没有马都没有关系,你继续看书吧!

  既然这样,你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可以让我看书呢

  同桌讨论,教师点拨:让我认为这看书的机会是靠自己劳动换来的,不是同情,为了顾及到我的自尊,是尊重我的一种方式

  3,t:当听到残疾青年的这一番话,当时的我虽然强忍着眼泪,

  没有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内心的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帮助小作者在纸上写下当时的想对残疾青年说的话.

  cai:"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

  (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汇报写话材料,分角色朗读.

  教师随机总结反馈,适当修改.

  板书:善意的谎言:关怀,尊重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t: 听着同学们这一句句深情的告白,老师心里又扬起了一阵阵感动."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尊重了"我"一颗需要理解关怀的幼小心灵.真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份特殊的帮助和关怀,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t:几年后,作者是这样回忆这段往事的,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cai: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 篇2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篇3

  三、再读课文,扫描人物

  1、过渡:弄清了故事的大概,接着我们认识有关的人物吧。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物?(生答:“我”、父亲、书摊主人和他的妹妹)

  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答:赞美残疾的书摊主人,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她)的可爱之处,好吗?(可以先预测一下哪些同学研究哪些人物,不均匀的适度干预。)2、学生自读(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稍稍提示一两句帮助揣摩。)3、交流评点。预设:(1)“我”是怎样的人?(板书:我,酷爱读书、诚实、有志气)从哪些语句看出?①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流连忘返)②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装作、偷看)③ 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立即奔向) ……(2)父亲呢?(正直、诚信、善良、教子严格)从下列语句中看出:①看到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怒目圆睁、不由分说地抽)②父亲还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夺、翻、还、拽)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白、过、扯)……(3)摊主的妹妹,(淳朴善良、善解人意),从下列语句中看出: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接、提)……(4)师:是啊,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人物都很可爱,都有他们的美德。但是,文中最可爱、最让人感动的又是谁呢——书摊主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板书:残疾青年)他究竟哪些地方可爱?什么事情让人感动呢?让我们走进他的书摊吧。a.学生自读感悟,师巡视。b.集体交流:

  ①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安心)

  ②“坐下慢慢看吧!”他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只小凳子。(泰然)

  ③“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不是坏事。”(从容)

  ④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一愣”,想:马草怎么没卖掉?那不就没书看了吗?怎么办?“一亮”,想:有了,我可以收下他的马草啊!“认真地看”想:小朋友,我可看上你的马草啦!)

  ⑤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想:我想帮这位小朋友呢,你明白吗?)

  ⑥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⑦“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⑧“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为什么这样说?)师: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通过体会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乐于助人、热心、善良)4、加深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身患残疾的书摊主人,想方设法让一位酷爱读书的孩子能心安理得地看他的书,并且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束阳光)让我(感到温暖)。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你会从这句子里读出什么?

  ①词:“一堆”、“枯蔫焦黄”,可以看出草之多,草在此地堆放已久,根本没有被马食用过。

  ②情感。我的震惊──在“我”心中,一直以为残疾青年家的马正美美地吃着“我”割的马草,“我”才心安理得地在书摊上畅游书海。却意外地发现了事实——残疾青年家根本没有马,他根本就不需要马草!他只是为了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他的书而收下我的马草。这段话里有两个感叹句,两个疑问句,读出“我”的震惊。

  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呢?

  (除了震惊,还有感激。感激他给“我”看书的机会。同时还有惭愧,那么长时间没有能够发现秘密。)

  5、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四、情理交融,小结拓展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2、小结:

  “别饿坏了那匹马”只是残疾青年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同学们,相信这个故事,这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

  3、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听。

  4、小练笔: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文中的那个“我”就是作者许申高,事情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而作者仍然记忆犹新。我想,那天晚上,他回到家,一定没睡好,他会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篇4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赵 静】

  〖换个角度看“教学设计”──我从写作中获得的启发·立意:正确、集中、深刻〗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备课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就一篇课文而言,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备课是以课文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制成成品(即表达)的过程。这个成品便是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它源于课文而有别于课文,是陶器之于泥土,屋厦之于砖块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就功能而言,它类似于应用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体裁而言,它类似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形散神聚。那么,如何做好这种特殊的文章?我们的备课有没有一种相对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呢?下面,笔者将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

  任何文章总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是抒发一种感情,或是揭示一个道理,反映在文章中就是中心思想,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就是教学目标。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在作者未动笔前就确定好的,同样,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的是教学目标。

  深刻。一篇文章对读者的教育意义和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立意是否深刻,一堂课同样如此。比如《别饿坏了那匹马》,粗略一读,我们首先被文中残疾青年的施爱无痕打动,但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文中的“父亲”、“我”、“碧云”同样可圈可点的,因此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一群普通人美好的心灵”更加深刻。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张建兰】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具体表现在: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阅读期待的心理指向决定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决定着学生阅读的是否深入。事实上就是这样,当一本新书或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向是不同的,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那“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岸柳飞絮的江南风情”所打动;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英雄人物顶天立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所感染;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诗词歌赋、寓言神话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所吸引……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揭题后,我问:“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指出课题像是谁对谁说的一句话,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对呀,到底是谁对谁说的呢?他为什么这么关心那匹马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然后通过问题的归类整理,使问题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的方向明、动力足,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们必须要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的水平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江苏省盐城市文港小学 刘红花】

  〖小组讨论怎样“活”起来·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讨论过程〗

  小组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活”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既能独立思考,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残疾青年以家中有马,让我把马草卖给他,是不是谎言”这个论题展开讨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励的讨论。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小学 黄主勤】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质疑〗

  陶行知先生曾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了不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以下便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色彩斑斓的争议。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的最好体现。

  近日教了六年级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有学生认为“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虽说是‘骗’,但这是友善 ‘骗’,是为了保护好‘我’的自尊心。所以说善意的谎言是正确的。”也有学生认为:如果善意的谎言都是正确的话,那在考试失利后也可骗父母,目的是免让父母生气伤神,这难道也是正确的吗?……双方各抒己见,争论也到达了高潮。这时有一名学生跳出来说:“我们都没把受‘骗’者受‘骗’后的利弊考虑进去。”一针见血,结论终于“显山露水”了。学生对“谎言”提出的精辟论解,令我刮目相看。我想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我纯粹的学生,某种意义上说是我的老师,至少是可称是我的朋友,不是吗?不拘于一种思维定势,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不苟同于一种思想观点,学生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让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我们说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讲解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各种教学要求,让学生记忆和操作,但是学生是否听、是否看、是否想、是否记却是另外一回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听、看、想、记、做。教师施加的全部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要由学生个体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好,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学校 沈晓菊】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探──在阅读教学中解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生主体观”·自我感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现代教育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叶老先生的观点多么具有前瞻性。由此,我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将叶老先生的教育观点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树立“学生主体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努力满足学生的这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是批注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考虑到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情节又极其感人,就引导学生划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批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描写残疾青年语言、神态的句子,并且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同时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残疾青年的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情感目标

  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从题入手,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题目有些奇怪,这是本文中的人物所说的一句话,谁有什么要问的

  估计:这话是谁说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要求:

  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 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3.试着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读读,汇报感受,再读读)

  1.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 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 (没有)

  2.把这些答案连缀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概括,把重要的东西连缀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来概括也不难,谁能借助这些词句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揭秘

  1.概括只是我们读书的最基础的本领,高明的读书人不但会读懂主要内容,还会读进书中去,在骗局揭穿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你们能发现吗 自己读书看看谁能早早地发现这是一场骗局.

  (学生读书)

  2.汇报,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是场骗局.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一愣"为什么 "一亮"又说明了什么 )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为什么"茫然" 为什么要"命令" )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为什么"急" 从"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么 )

  3.他这样的煞费苦心又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机 (为的是让我能读到书)

  4.你觉得"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吗 从哪看出 (第13,15节的两次哭)

  四,感情朗读

  会读书了!但真正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读出什么来 读出感情来.这件事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见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们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把他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才叫会读书!文章很长,这样吧,自己先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来读读,先练习练习.(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相机评点)

  五,情理交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平时我是不教人的,这是最高机密,这是千金不换的,这相当于武功密笈,可是今天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豁出去了,讲给大家听——那就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 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 (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六,小结拓展:

  1.小结:"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同学们,相信这个故事,这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齐读课题.

  2.拓展阅读:

  认真读一读,说说你的所感所悟.

  人心的储存

  14年前的一个夏天,金小姐作为一名公司职员去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个家用产品展览会.午餐就在快餐厅里自行解决,当时人很多,金小姐刚坐下,就有人用日语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抬头一看,是一位白发长者正端着饭站在面前.她忙指着对面的位子说:"请坐."接着起身去拿刀,叉,纸巾这类的东西,担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帮他也拿了一份.一顿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临走时递来一张名片,说:"如果以后有需要,请与我联络."金小姐一看, 哟,原来老人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社长呢.

  一年以后,金小姐自己注册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户突然不做了,而这时,新一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定了!怎么办 真的一起步就要破产吗 她突然想起那位日本老人,就抱着一线希望去了一封简单的信,说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我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希望能来看一看.信发出后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回信,老人说即日启程来中国台湾.他真的来了,还拿出样品让她试加工,在肯定了产品和质量之后,当场下了足够金小姐做一年的大定单.金小姐惊喜地问:"您在中国台湾有很多大客户,而我这里只是个小公司,您真的信得过我吗 "老人从皮箱里拿出一本书来,名字叫做《人心的储存》,说:"当初你给我帮助时,你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回报.就像我在书中所写的:人心就像一本存折,只有打开来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心的存折正是用一点一滴的善去积累的."

  七,作业:

  1.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文中的那个"我"就是作者许申高,事情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而作者许申高仍然记忆犹新.我想,那天晚上,他回到家,一定没有睡好,他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想想白天的事,我……

  2.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例吗 回去收集一下,然后再说给大家听.

  板书:

  白读书——受责怪——卖马草

  买马草——遇好事——心里乐

  送马草——明真相——直想哭

六年级《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篇6

  《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媒体

  搜集有关事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 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 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

  (他为什么急了 )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小学六年级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原文及教案 篇7

  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那个书摊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像贼一样地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守候书摊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往往这时候,羞愧不已的我根本不敢回头去看他那张苍白瘦削的脸——他肯定鄙视着我匆匆离去的背影。当我第二天上学经过书摊,看见坐在轮椅上的他依然宽厚地向我一笑时,我忐忑不安的心才得以平静。

  如果没有他每日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厚颜无耻地继续白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心的两耳光。

  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正读《红岩》这部小说,江姐忍受时那十指连心的疼痛直锥我少年的心。我泪流不止。偶一抬头拭泪时,我瞥见了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坐下慢慢读吧!”他不失时机地指着身旁的一只小凳子。

  当时我完全忘记了白看书的尴尬,正要坐下的一瞬间,突然身后有人揪住了我的衣领。张惶地回过头来,发现是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继之,两扇巴掌便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

“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不是坏事,干吗打孩子?”

“我不反对他看书。”面对年轻人的责问,父亲的语气变得嗫嚅,“是,是为其他事,与这不相干。”说罢,父亲夺过我手中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转而交给那年轻人,然后拽着我走了。

  我不无留恋地回头去看愣愣地倚在轮椅上的他以及握在他手中的那本书,奇怪的是书页中分明多出了一叠整齐的毛角票子。

  这天晚上,父亲告诉我:“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再发现你看书不给钱,我饶不了你!”

  从此,每天清早我就去山坡上扯马草,上学前卖给那些马车夫。一把马草一毛钱,最多时我卖过六毛钱。攥着这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他接过我手中的钱,笑道:“不错,不错,应该要这样!”从此我能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阅读那本尚未读完的书。

  可好景不长,我渐渐发现马草并不那么好卖了。不久马车夫告诉我,现在兴喂饲料,很少用马草了。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只能强制自己不去书摊。父亲的两巴掌一直疼彻我的心。

  有一次,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马车夫时,经过了书摊。轮椅上的他叫住了我:“怎么不来看书了?”我抖抖手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面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闻声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可能是他的妹妹吧。

“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木然地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闻声奔出的碧云对我的马草开始赞不绝口:“想不到你扯的马草会是的盘根草,马儿吃得香哩!”不假,都是盘根草。扯这种马草很不容易,我的手指都起了茧。可恨那些马车夫,以为这种马草已经一文不值。

  很久之后的一天,我一如往日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一如往日地,他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接连喊了数声,可碧云迟迟不肯出来。“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地自语道。

“我自己提进去。”说着,我就往他身后的木板房走去。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没事,我提着一样,别饿坏了那匹马。”可恨那天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回来!”他在身后吼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来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的盘根草的那匹马呢?

  我扭头冲了出来,偎在他的轮椅边上直想哭。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我努力点点头,使劲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