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的组成教学设计汇总4篇

时间:2023-11-04 15:30:35 教学设计

8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1

  人体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2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4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及显微镜的使用。教具准备:

  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提问:说说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说出来。

  2.参照P20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上找出来。3.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

  器官: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4.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说说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

(1)观察教材P21图片。

(2)用类比的方法: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

  讲述: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3)同学间相互交流。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5.提问: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细胞

“我们已经知道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活动2:观察细胞

  1.提问: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细胞非常小,想想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 学生:显微镜。

  2.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出示显微镜、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2)观察细胞 步骤: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3.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了哪几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板书

  4 人体的组成1.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2.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3.人体的构成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4.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5.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由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8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第45-46页做一做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副图写出两到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6、7的组成及加减法

  一、6和7的组成:

  (1)拿出6个门个类似学具,让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分一分,另一个人写一写,写出6的组成,然后集体汇报。

  (2)教师提供1至7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将合起来是6的图片用线连一连,如1和5合起来是6。然后再小结6的组成。

  (3)教师提供点子图,有的有1点,有的有3点,让学生继续画点子,要合起来是6。然后再小结6的组成。

  注意:在小结6和7的组成,要简洁有序。

  练习巩固: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互相拍手,记组成。

  (3)在方块里填数

  (4)填表:

  小明参加套圈比赛,每人6个圈,套上的如下表,请学生说说没套上的。

  套上的圆圈数

  3

  5

  1

  2

  4

  没套上的圆圈数

  二、6和7的加减法

  (1)复习 6和7的组成

  (2)请学生拿出总数是6(7类似)的红花、黄花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相互说说得数是6的加法。集体汇报

  (3)根据6的组成直接说得数是6的算式。

  (4)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编编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注意:学生的汇报,教师要引导他们有序地说,同样教师的板书也要简洁有序在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写减法算式

  三、练习巩固提高:

  1、(1)看图,说说图意,再写算式。

  (2)口算,其中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算理。

  (3)游戏:找朋友等

  (4)听算式,举得数卡片。

  ( 5)同桌相互出题,考考对方

  2、写算式:教师范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

  四、实践活动:老师请7个学生上台,请他们去给花圃的花浇水,锄草等,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五、课后延伸:找找生活中的6和7

  六、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练习七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使学生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科书第36页上两道例题的挂图(兔图、青蛙图),让学生每人准备0~7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关7的加、减练习

  1.做移动卡片的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上 ,将数字卡片 由放在方格上面随意移动位置,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的每一个数的得数。  教师把 依次换成 、 ,随意移动,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每一个数的得数(移动 时,只能移到0—3的上方;移动 时,只能移到0~2的上方)。

  2.让学生填写第11题的得数。

  3.做第12题。

  让学生用0—7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做第12题。一个学生随便举起两张数字卡片,另一个学生从较大数里减去较小数,很快说出得数。练习5次后,交换角色再练5次。

  4.做第13题。

  教师说明题意:每组有4道式题,有4个得数。要把式题和得数用线连起来。例如,7减2得5,找到5,把“7—2”和“5”用线连起来。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连线,集体订正。

  5.做第14题。

  让学生拿好铅笔,同时开始计算,教师按半分、l分、l分半、2分报时,让做完的学生举手,以便了解学生的计算速度。然后对得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

  课间活动。

  二、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1.教师挂出教科书上第47页的金色的秋天的收获图。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3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挂出教科书第51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3.做教科书第47页上“做一做”中的两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括号下面的“?条”表示什么?指名回答。然后,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第2题,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

  “图里括号下面的‘7只’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然后,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4题。

  2、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做第52页最下面方框中的思考题。先要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做法、想法。

  四、课后小记:

8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外衣”这一单元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在上册已经学习过的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前一节刚学习的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前一节课学生认识了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更是为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学情分析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后,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探究风的形成问题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科学,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的形成。

  2、分析归纳法

  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现象中获得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4、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五、学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影响空气流动的因素。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六、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风的形成探究仪、扇子、气球以及各个小组做实验要用的可乐瓶、蜡烛、打火机、香、小盘等,实验材料接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不致于因材料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八、教学过程说明

  (一)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中,“生活中哪里有风?”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娓娓道来。紧接着设计了“学生制造风”的环节,更是点燃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火花,他们用嘴吹,用书扇等,非常活跃。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了“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的特点。

  (二)学生大胆猜测,让好奇心伴其成长。

  老师幽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猜测的热情。“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实践表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这无疑是教育馈赠给下一代人的最好的礼物!

  (三)科学实验探究,在动手研究中获新知。

  《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由教学的操纵者、主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8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4

  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 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