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5篇 写给老师的检讨和反思

时间:2022-11-10 11:22:00 检讨书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5篇 写给老师的检讨和反思,供大家品鉴。

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5篇 写给老师的检讨和反思

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1

  人总是在衰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还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应该的,初中作文教学反思。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也许还只是一个门外汉。我对我的同行经常如是说:语文这行当力,颇让人有些手足无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学。我那样说着的时候只是一脸的坦诚和无助。

  也许,写作就源于一种冲动吧,即是说激情是写作的动力。激情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写作,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学习的诀窍,如果把它表述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至少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对自己方法的改进也不无裨益,可真正能这样做的仅是少数。又如我们的师父常说,老师在教授完一篇课文之后往往会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写下来并坚持这么做的话,一定大又长进。听着他这般述说时,我竟又几分惊奇,因为于我说来,上课之前倒还有着某种激情的话,一节课两节课下来,除了偶尔瞬间的反思,大抵松弛÷懒散,所以一直以来我就如蜗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们不会写,不一定是我们不会写,而是没有意识倒自己需要去写,应该去写,即没有写作意识。没有意识,谈何写作的激情,写作的冲动呢?

  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种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的激情。有写作愿望,但没有具体的生活作依托,这种激情也只是一种毫无现实根据的冲动,只有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生活,才可能产生除锦绣文章来。“文生于情,情生于哀乐,哀乐生于治乱”,一个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决定了他是否会产生写作激情。如果鲁迅先生没有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真切体验,没有对中国社会诸多矛盾÷弊病产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心情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是绝不会拿起笔来改造社会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除了可以积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脉搏,让生活去碰撞,激发自己的写作激情。

  我想倒了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优于作文”,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我的语文老师历来推崇周记(或者日记)可以理解为是它的一种变式,我们似乎也需要这样的理论支撑。我始终认为周记(或者日记)应该成为学生尝试各种叙述的一个平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就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和督导学生不间断地写周记(或者日记)进行这种自由地写作,学生会养成一种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并将有利于他们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争议的事件。有话可说,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刚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也许不能很准确地把所想所说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词不达意的现象只是因为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我们对作家的钦佩,很大以部分源于他们说出了或者说着我们想说的话。当表达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意识,如果我们学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写作,一定也能弹奏出时代的强音。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的蜕变,就像蛹化蝶一样,但我们应该去期盼那些美丽的蝶的出现,那将给我们一个缤纷的世界。

  我在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道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好,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这一点。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城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同学生一起练笔,这样才能在思考中进步。

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2

《纲要》指出:“音乐具有开放性、宽容性和自主性。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结合主题《我是中国娃》,我们选了一个音乐活动《大中国》,目的是欣赏体验作品气势雄壮,音域宽广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手段表达、表现作品所展示的内容。

  考虑到此前孩子们对这首歌曲还是很熟悉的,所以活动时我做了调整:开始部分请幼儿倾听乐曲,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因为曲子的特点比较鲜明,孩子的表达也很有想法,有的说“我觉得很阳光”,有的说“我觉得很用力的”还有的说“我想来跳舞”。

  有了第一次的感受后,在第二次欣赏中我给孩子交代了一个要求“听第二遍的时候,每人学一句自己觉得最好听的歌词”。有了这样的要求后,孩子都带着问题来欣赏第二遍,所以在学唱一句环节时,孩子基本上把第一段的歌词给记忆了下来,通过跟他来学一学的形式,孩子们学的很开心。有些句子因为比较成人化,孩子在学唱中有些困难,特别是对于“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歌词的理解,我就用孩子们的语言给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释:因为我们祖国有许多的宝物,外国的人想来抢走我们祖国的宝物,所以他们来打我们,经过战争,我们中国人终于把这些外国人赶出去了。孩子们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词,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种自豪、开心的感觉。最后,请幼儿欣赏音乐,自由舞动起来,一些孩子还能合作表演,效果较好!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幼儿在交流探索结果时,有些幼儿回答的太罗嗦,我没有及时把他们的语言进行提炼,把孩子们局限在一个框框中,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没有发挥幼儿主动性。

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3

  一、设计的初衷

《三视图》在教学内容中,是比较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的,然而三视图在工业设计中又是表达与交流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的一种常用的工程技术语言。学生不但要学会识读三视图,而且还要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且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运用三视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与他人交流设计方案,从而获得全面的评价,优化设计方案。于是针对此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哪些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我进行了尝试性教学实践。

  1. 课题引入方面:

  采用问题情景设置的方法:学生喜爱打篮球,而用直尺测算出篮球的表面积是学生平时不会想到或实践过的问题。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解决问题的兴趣。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办法。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利用墙面与地面相互垂直这一条件。目的是打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而空间想象能力是学好三视图,理解三视图以及绘制三视图的必备能力。这也是我设计此问题情景的初衷。

  问题情景的设计,我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或异想天开,或奇思妙想,有些测量的办法,是我事先没想到的。如:将篮球放气,压扁成半圆,用直尺测量篮球直径等办法。而我在这些突如其来的环节上的处理以及应变手段上还稍显不足。这是我今后应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2.三视图的学习过程与注意事项:

  1)学习三视图,要确立研究方向即问题的设置。

  我用电脑图片打出问题:三视图是如何把物体的各个表面形状表达清楚的?如何绘制三视图?

  学生要想达到可以绘制简单的三视图的程度,只得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去研究,去解决问题。

  想理解三视图为什么可以把物体的各个表面形状表达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三视图?三视图依据的是什么原理?三视图的展开以及三个试图之间的投影规律是什么?画图步骤有哪些? 怎么选择主视图?而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并结合教材很容易找到。我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这些概念性知识,即便是举出相当多的图片和视图实例,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去发现、去体会、去理解。换句话说,三视图的学习应该在自学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辅导绘图实践和识图练习。

  2)学习三视图,教师要做必要的学法指导。

  我在布置任务环节中,借用本章所学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要求,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现有资料进行学习。学生很容易地进入了角色。

  3)学习三视图,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学生学习成效检测方式和内容,给与学生中肯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激励。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设置的检测问题不到位,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上还不够深入。所以在今后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业务素养,尽快成长起来。

  我想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资源设置,不同的任课教师,还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靠全体同仁共同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提高。

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4

《日月潭的传说》讲述的是关于我国台湾省最大的湖泊——日月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尽艰险,降服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两边的故事。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上完了,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对照自己的教学课堂,我审视着自己的教学过程。有获得:

  1、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创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我结合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这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在行进的路上,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通过想象情境,更能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精神。

  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不足之处:首先是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强,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上还有欠缺;其次是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等问题。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努力改正。

老师教学反思的检讨书5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