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合集8篇】

时间:2023-11-07 08:20:57 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非常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续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课初,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引导进行质疑,这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抓住核心问题,找到对话文本的切入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非常多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等等,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传达质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点段或中心句,从内容上质疑,从中心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完成了质疑过程,也就找到了对话文本的抓手,进入下一个环节。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品味歌谣、童谣——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1、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的进行补白。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到教材我们首先应该说课标,课标好比一盏明灯,为我们师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只有正确的把握了课标,我们教师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从而准确把握教材,也只有把握了课标,我们教师才能知道平时训练什么、考试考什么,所以说,准确把握课标是我们驾驭好教材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今天我将从课标、教材、教学建议三大方面展开分析。

  一、课标

  基于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对五下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具体是:

(一)识字写字

  1、继续识字200个,会写150个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二)阅读教学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意思。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扩展阅读面,拓展课外阅读量。

(三)习作教学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学写简单的书信、发言稿、研究报告等应用文。

  3、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四)口语交际

  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

  2、学会通过讨论策划活动、学习介绍自己、交流趣事和学习劝说、讲故事、表演课本剧、聊热门话题等。

(五)综合性学习

  1、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2、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五下教材既注意落实了本册目标,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教材(知识树)

  我将从教材内容结构、编排特点和知识联系等几方面展开综合说明。本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在保持高年级教材整体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1、整体结构:

  1按专题分成8组,每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2篇。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选读课文8篇。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2本册书后生字表,要求学生会认200个生字,会写150个生字。词语盘点读读写写共:176个,读读记记154个。

  3本册编排了两次综合实践,第一次是在“语文的艺术”这一组小综合1次(第三组)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还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大综合1次(第六组)

  4口语交际、习作各7次。

  2、单元结构

  全册书共有28篇课文,除去第六组,全册还有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写写”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从目录、专题看教材:呈螺旋上升,符合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本册书的教学重点是:积累、理解、欣赏语言。同时,体裁多样,语言丰富,感受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建议:

  针对教材和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阐述。

  教学内容

  1、抓单元重点,灵活运用“知识树”

  在新单元学习之初,我将“知识树”运用班班通,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简单记忆。由于知识树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展示了本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具体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凭借知识树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会再次将知识树展示出来,让本单元知识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知识树”进行单元总结,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会更加系统,从而学生对知识点的回答不仅会言之有序,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每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自己或同桌之间拿知识树说出本单元的知识点的内容,用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2、自主识写,积累运用

  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别于中年级。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写字任务可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强调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听写测查,确保记忆最差的学生也会写这些字,也会认识这些字。另外,要减少机械的单字抄写,以词语为单位练习,更多关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3、重视读书,读出感受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4、重视积累,加强练笔

  重视学生课内外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写读后感等,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二)教学方式

  1、转变角色,凸现自主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同时,也可以挑选一些课例让学生来讲授,最后教师来完善。

  2、活动贯穿,注重运用

  古人有语:“寓教于乐。”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合适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与实践证明,学生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掌握的牢固而且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省去了不必要的机械重复性抄写。

(二)评价建议

《课标》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用激励性评价。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在朗读教学时,对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既要肯定,又要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还要设法找到学生的过人之处,给予激励,促其产生更高的需求,我们要通过评价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2、注意导向性的评价。学生需要信息用以指导规划下一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的长处和改进措施,明确地提出弱点并告知改进方法,给学生提供加以改进的机会,不能忽略指错,一定要在指正的批评性评价。

  在班级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加强主体性评价。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中。如:词语听写;读书笔记展评;经典背诵等。由原来的教师评逐步到现在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直以来,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不在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例如:我可以利用校本教材、利用网络、利用课前3分钟“海阔天空”来扩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机会,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话题作为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最后,我想说:

  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

  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

  语文是神秘美丽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让我们准确把握课标与教材,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去谱写理想的篇章。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少年闰土》是一篇重新收录在课本中的文章。从这次重新收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但是由于这篇课文写作的时间在上个世纪初,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往往不敢放手,生怕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个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死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如何做到这些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的少年闰士,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为了避免教师多问多讲,我只设计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知道的。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既学得有兴趣,他们的讨论又能做到有的放矢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愿意和老师一块来学习呢?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互动互学,教师既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能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方向,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维护了学年的自尊心。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通过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我在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特点,寻找最能体现性格特点的地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了课凳上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能探讨出一些问题。但也有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处一点,带他们探究,这样课堂就不流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字、词、句、段的学习也落到了实处。例如在教授“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的,有好几个不太明白,又有些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排”状态,需要点拨,在教学这种难点句子时,我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1.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指哪些?

  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

  3.高培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深入休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问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到其中隐藏的深刻内涵。

  三、以演代讲,以读代讲,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捕鸟”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同学分析演得好坏,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看书。从书中寻找他演得好坏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他才能知道并讲出别人表演得好坏,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的讲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刺猹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去给读书的同学挑刺,“他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他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个挑刺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帮助别人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了白,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总之,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刚出台不久,有许多精髓的内涵我们都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偏颇,请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二、说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学习这种读书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五、说课前准备

  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七、说板书略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位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位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烛炬》是个脚本,《打德律风》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修业生能感觉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聚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停富厚学生的语言,并学惯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能力:1.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出示课题,感受文言---生字教学---初读课文---解释文意,读懂故事---深入理解,体会语言,领悟幽默---熟读成诵---赏析文言,文章出处---拓展练习。

  一、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注重语言的积累,课件出示补充句子,接着让学生说说课下搜集名诗佳句,培养学生的课前准备好习惯。此时引入对文言文的了解,区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二、出示课题,感受文言解题

  设计意图:

  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介绍自己。这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生字教学

  设计意图:

  了解学段目标,写会会写生字。学会评价,学会丰富词意。此时我采用了影像功能,来展示学生的书写,接着利用白板中的查字典功能来看看现在的“惠”字,词意丰富,有范写,有读音,有字意,有组词,有造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四、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

  第一步自读。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范读时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多音字正音,音频文件范读,把好朗读正确,流利的关。

  第三步:教师在白板上画出停顿节奏,注意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练读。第四步:交流检查读文。

  五、解释文意,读懂故事。

  设计意图:

  第一步:课件出示古文大意疏通的方法: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解释。

  第三步:逐句汇报。教师利用白板中的圈画功能,在白板上写出难解字的字意。对读,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加深印象。

  六.深入理解,体会语言,领悟幽默。

  设计意图:

  首先发现文中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词。再从读文中,找出相关证据,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很关键。体会四点杨氏之子的聪慧:1.热情待客。2.反应快,机智。3.说话委婉,懂礼貌。4.用姓开玩笑,回击孔君平。学为了用,用文言文,拓展说话,活学活用文言文。

  七.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采用无标点个生读,配乐感情读原文(男女生赛读),为了达到熟读成诵的动作读(全班读)。

  八.赏析文言,文章出处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赏析《赏月》,课件出示古文,生自读自解,翻译成白话文。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介绍《世说新语》其它的故事,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九.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

  根据单元重点,课文内容,各设置一个,拓宽学生的视野。

  板书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果)聪惠

  孔君平------孔雀(禽)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抓住重点。

  课后反思:

  这堂《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备课时我仔细阅读了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明,了解了教材的结构、特点、目标以及各单元的编排情况,对“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更是进行了深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好了充分准备才开始写教案,修改了许多次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这个教案。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做得好:

  一、注重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我有机的讲课件与展台,白板结合起来,尽量做到多媒体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电子白板的字典功能,圈画,写字功能,展台的同屏对比功能等。

  二、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一读读通,读出句逗。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问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我利用音频范读,学生练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文言文,孩子饶有兴趣。

  四、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赏月》。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指导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1、创设情境法2、朗读法3、讨论交流法4、勾画圈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课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开始,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播放黄山风景区视频。学生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此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欣赏了黄山风景区的视频,大家都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过渡语: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齐读课题,读出“奇”,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难读的词语,句子。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学中的重点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件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千姿百态)再次提问黄山松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让同学根据第三自然段发挥想象说话。根据第三段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之后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怪石”。

  六、说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因此,在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上,我摒弃枯燥机械的重复式作业,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的作业设计是这样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并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思路,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任务。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把本课内容表现出来。我的板书如下: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陪客松绿色的巨人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以及在座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下面说我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智力和年龄特点,我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4个生字。会写“蓝、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能在读中想,读中悟,有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说学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和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对平顶山的学生来说: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这些都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再来说我的教法:

  由于智障孩子接受能力较差,以及课堂容易分神等学习特点,所以,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阅读理解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直观吸引,激发学习兴趣

  观看有关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图片、录象。强化学生的直观效果。当学生从屏幕上欣赏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便由衷的发出了感慨“大海真美,真漂亮!”以此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观看了图片、录象,学生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些印象,对接下来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二、细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智障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多读,更要变着花样读,激起孩子读书的欲望。所以,除了采用个别读、齐读的同时,我也运用了比赛读、配音乐配画面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孩子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

  我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感悟海底的美丽、富饶

  伴随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录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庞大的海龟。。。。学生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我的导语,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力,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二、分段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

  智障孩子不如智力正常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强。所以,我班的孩子,一节课大概学习1—2个自然段。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从两个层次入手:〈1〉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有深蓝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象,就比较具体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2〉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又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面的深浅息息相关,感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班里只有11个学生,所以我有充足时间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在分段学习的时候,我不但注重孩子的读,更注重孩子的说。虽然智障孩子比正常孩子要差一些,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同样的丰富多彩。我会让每个孩子都说说,你读了之后,都明白了什么?程度好的孩子,可以完整的说出各种物产和美丽景色,程度差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引领着他,我说一点,他补充一点,慢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是我校一直倡导的个别化教学手段。

  三、边玩边学,在玩中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整节课都用来学习课文,孩子容易失去兴趣。所以,在课时进行三分之二的时候,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通过玩,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将学生分成两个寻宝英雄队(即太阳队和月亮队),对西沙群岛进行一次考察大比拼。看哪个小队说出的西沙群岛的物产最多,除了文中说的,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吗?这个时候,孩子一下子就亢奋起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说起来,使课堂气氛顿时进入了高潮。通过这个小竞赛,不仅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更牢固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地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