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时间:2023-11-02 08:11:29 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三)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设计,语文,登鹳雀楼,教学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2、学生读题,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3、诗里哪个字的.意思是“想要”(欲),“穷”什么意思?师解释“千里目”:很远很远的地方。“更”是什么意思?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4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习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

  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

  《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

  白日依山尽,景(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习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

  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

  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观)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11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二、学习古诗《登鹳雀楼》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我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三、巩固练习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我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四、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祝贺你们今天又学会了一首古诗,其次,老师还要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在一起合作,好吗?

  下课。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