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2篇 《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文章

时间:2023-03-15 17:23: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2篇 《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文章,供大家赏析。

《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2篇 《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文章

《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根据词语确定字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生词语。学习用“原来”把上下文连起来。

  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3、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欢乐情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20xx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

  1、 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

  2、 交流识字、学词。

  (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

  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

  (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

  2、交流,分层次。

  3、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1-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

  (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

  (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

  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京上空呢!

  读两个句子,想想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用哪两个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的?

  练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1970年5月1日晚,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原来------

  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原来------

  从收音机中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声,原来------

  (5)讨论: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6)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本作业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第4、5自然段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4、5段,默写第5段。

  3、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体会顿号和叹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并听写。

  (2)指名朗读课文1-3段。

  2、研读4、5段。

  (1) 自由朗读课文第4段,找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2) 交流汇报。(卫星种类多,发射的卫星数量多,卫星研制时间只有20多年,时间短;技术高,能按预定轨道返回地球------)

  (3) 指名有感情朗读第5段,尝试背诵。

  (4) 完成作业本第6题;默写课文第5自然段。

  (5) 背诵第4自然段。

  3、作业本作业4、5题;背出课文。

《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 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揭题。

  1、 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 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 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 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 讲读第1—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 卫星情况 人们反应

  1 没有出现 仰着头、谣望

  2 经过北京上空 高喊、一片欢呼声

  3 发回《东方红》乐曲 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 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 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 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检查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 讲读第4自然段。

  (1) 指名读,理解课文。

  (2) “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 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 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 背诵课文。

  四、 小结,完成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