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7篇(编写一个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1-26 17:31: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编写一个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参阅。

教学设计方案7篇(编写一个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工具: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茉莉对话,营造爱的氛围。

  1、揭示课题,欣赏茉莉图片。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读。

  3、说说自己心中的茉莉。

  4、生活中有一种爱也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所以人们说:爱如茉莉。

  5、指导读题。(淡淡的,却深有感触)

  二、与文本对话,感受爱的真谛。

  1、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知道什么叫细节吗?交流。

  总结: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环节。可以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关注这些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2、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7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要读出你的感情,写出你的感动。

  3、请同学们选择一处最感动你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动。

  细节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茉莉般的爱?说说自己的体会。

  2、自己的病跟这顿饺子相比,哪个更重要?

  3、练习朗读,读出虚弱的语气。

  4、小结:普通的饺子,平凡的小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却饱含着妈妈对爸爸真切的爱。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细节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1、感受到谁对谁的爱?从哪里感受到的。

  2、从“直奔”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爸爸当时心里很急,很担心师)

  你真会思考,我们读书还要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你能把爸爸这急切的担心给读出来吗?

  3、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从他俩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来了?

  是啊,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虽然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让人感动。

  细节3: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他们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再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字词知冷暖,文字是有温度的,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爱的温度?(爸爸的叮嘱、恬静的微笑、紧握)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2、大家想一想,爸爸睡着了,那就握着呗,怎么还会“紧”握呢?一个“紧”字告诉了我们爸爸是时时刻刻在照顾着妈妈呀!

  3、原来爸爸妈妈内心的爱就体现在他们的神态、动作上。谁把这样的爱给读出来?有感情地读。

  这是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去体会的,如果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不惊动这样的画面。

  4、阳光悄悄地“探”了进来,从“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5、学生齐读。

  6、小结:师: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我们渐渐明白爱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上。这种爱平淡无奇,却细微体贴。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7、但是,他们真的睡着了吗?从那里看出来的?

  细节4: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1、“布满血丝、边打哈欠边说”体会到什么?

  2、小结: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细节5、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1、“清醒含笑的眸子、麻木”体会到什么?

  2、小结: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3、他们既然都没有睡着,却为什么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睡着了呢?

  4、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师范读)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爱如茉莉平平淡淡,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三、前后呼应,加深理解

  1、出示:在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是什么钻到了我们的心中?

  四、归纳延伸,引起思考

  1、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之间的爱、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爱,甚至与那些你并不叫得出名字的人的爱,有了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写一句话:爱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3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班有很多爱听故事的同学,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吗?你呢?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就投大家所好讲个故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或幻灯内容导入)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2、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4、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⑴ 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⑵ 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⑶ 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⑴ 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⑵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⑶ 朗读:

  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⑴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① 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②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③ 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⑵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① “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② 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

  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③ 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⑶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① 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② 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

  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教学设计方案4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重点、难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2、播放课件(幻灯片)(图片:安塞腰鼓):

  问:有何感觉?

  二、重难点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重音、音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影(课件)显示:

  一、1~4自然段 表演前

  二、5~27自然段 表演中

  三、28~30自然段 表演后

  6、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三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投影显示:亢奋、惊心动魄、震撼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上考虑。

  11、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几句话?(课件:幻灯片)

  12、本文除了这些精典的语句外,还大量运用对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燃烧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写作、人生思考有所裨益。

  五、作业

  写一篇心得。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7

  活动准备:

 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哈达献给解放军》、《织布》;

  2、练声:《精彩夏天》、《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基本部分。

 1、熟悉乐曲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小朋友相处在一起已经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朋友就要毕业,老师和小朋友就要分开了,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吗?

  (2)教师:你还记得好朋友是怎么和你一起玩的,怎样帮助过你吗?

  教师:有一首歌曲唱的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分别的时候,好朋友总是唱起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教师范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1)教师范唱。

  (2)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教师:你听到歌词里说了些什么呢?说的最多的是一句什么话?“旧日朋友”、“怀念”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和孩子回答小结:说的最多的一句是“友谊万岁”, “旧日朋友”就是“老朋友“的意思;“怀念”是“想念”的意思。

  (3)引导幼儿第二次倾听范唱。教师自然带动幼儿与领座同伴目光对视,随着节拍轻摇身体。

  教师:和好朋友一起面对面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吧!

  3、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地边弹唱边唱,引导幼儿用轻声哼唱的方法完整感受旋律。

  教师:这首歌曲听起来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唱?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是抒情曲调,歌词所表达了离别情绪,十分感人。

  (2)教师范唱第一、二乐句,注意提醒幼儿弱拍起唱的强弱处理及延长音的情感处理。

  教师弹琴,幼儿反复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两段歌词,幼儿完整唱出歌曲。

  (4)提醒幼儿唱准弱起小节。

  三、告别时刻。

  1、复习《小牧民》,结束本活动。

  2、教师:我们马上就要告别了,你想和朋友怎样告别呢?下课后和好朋友可以握手、拥抱、拉钩、击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