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5篇

时间:2022-11-24 21:12: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5篇,供大家阅读。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5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1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心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想:

  发挥想象,穿越时空,以《焦点访谈》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对此次新装游行作新闻采访、报道,学生讨论、合作,确定采访对象、谈话内容,并演示采访过程,从而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也培养了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兼顾到对安徒生的介绍。)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吗?能说说你看过哪些童话吗?你还熟悉哪些童话人物?

  这些可爱的童话人物,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我们感谢这些伟大作家,因为他们,我们的童年是个梦;因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那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童话的世界?

  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乘坐时空飞车,回到古代的丹麦,做一次奇妙的采访,见证一位皇帝的新装游行盛典。

  二、创设情境:

  我们是应邀参加盛典,并将作全程报道,以享二十一世纪的观众。

  三、思考报道的内容:(讨论明确)

  1、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布料(新装)的特性是什么?

  3、官员们对布料如何评价的?

  4、小孩看到了什么?

  5、解说游行盛典的场面。

  进一步思考: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该采访谁?

  1、百姓、官员

  2、骗子

  3、两位官员

  4、小孩、百姓

  四、分担任务,分组谈论:

  1、针对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记者该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

  2、揣摩被采访者说话内容、语气、表情等,特别是心理。

  五、以《焦点访谈》的形式演示:

  1、明确:主持人、前方记者、采访对象

  2、过程:学生演示

  六、学生评价

  重点评价被采访者表演是否符合人物的形象

  七、质疑

  同学们,在这次节目报道中,不知大家能否发现问题;

  明确:三个“不一致”

  1、百姓和官员对皇帝的评价不一致;

  2、两位官员对布料的描述不一致;

  3、小孩与大人的反映不一致。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仍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揭示事实的真相。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重点)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难点)

  3、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在《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逛(guàng)

  炫耀(xuàn)

  报酬(chóu)

  忙碌(lù)

  滑稽(jī)

  裁缝(cái)

  御用(yù)

  聘任(pìn)

  勋章(xūn)

  陛下(bì)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呈报:报告(上级)。

②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③随声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④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⑤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⑥炫耀:特意强调自己的某样优势。

  3、整体感知

  1、这篇童话的故事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故事情节?骗。

  2、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用一个字把课文的情节线索填完整。

(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揭)新装

  3、试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

【预习检测】

  1、小组检测:“预习导学”

  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文中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各有什么表现?心理又是怎样的?

  皇帝:(表现)夸赞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大臣:(表现)盛赞新装,声表满意,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

  诚实的官员:(表现)盛赞新装,随声附和,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百姓:(表现)赞美新装,称衣服合皇帝的身材。/(心理)怕显出不称职、愚蠢。

  孩子:(表现)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新装不存在。/(心理)童言无忌,实话实说。

  2、这篇童话对人物的刻画全面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技巧,你认为文中哪位人物的个性最为突出、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极尽夸张的情节。

  a、昏庸愚蠢、虚伪奢侈的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b、虚伪愚昧、阿谀奉承的大臣:“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c、狡猾贪婪的骗子:自诩“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迫切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两个骗子之所以敢深入皇宫行骗于皇帝,是他们看破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及举国臣民虚伪、愚昧的现实,投皇帝所好,借皇权皇威,以“掩目僵舌”的手段,迫使人们在事实面前说谎。

  d、自私虚伪的百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e、纯洁天真、直言无忌的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孩子说了真话,老百姓也说了真话,可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依旧把戏演了下去,因为他害怕国人知道自己的昏庸愚蠢。可见说真话需要付出勇气和代价。在生活中,你应该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体验吧!试着在以下情境中想象一下自己对老师的回应和结果,注意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尽可能细致一些。

  情境设定:课间,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询问“怎么没把昨天布置完成的教学案交上来?”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预习新课。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理清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深入解读课文,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合作探究荒唐骗局产生的全过程,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引导学生吸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鼓励学生鞭挞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发展线索;认识文章的深层意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将熟悉的童话作“陌生化”处理,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提要(附后)、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观看台上的表演,也许我们会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也许我们会捧腹大笑,一笑而过;也许表演早已结束,而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考……

  今天,让我一起来学习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篇童话的思考有几分、思考有多深。

【设置意图】安徒生说过:“我要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意图并不是仅仅写给小孩子看,也要让成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当我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并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读《皇帝的新装》时,发现对文章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和以前的我告诉学生的那样,它应该有更多的“意味”。通过导入语,我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深入一层的思考”,绝不一笑了之。

  二、梳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以什么为线索?

  1、老师就有关“线索”方面的知识作提示。

  2、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引导学生理解“新装”这一线索具体是怎样贯穿文章始终的。

【设置意图】理清文章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有利于把握故事脉络,看清楚“新装”的真实面目就是一场骗局的道具,“骗”是童话中众多人物围绕的共同行为活动。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推进的合理性,引发学生产生“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阅读体验,并为下一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三、探究

  1、过渡语:一件新装、一件似有实无的新装、一件虚无的道具,却“成功”地演出了一场骗局。

  2、交流:在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3、交流:骗子为什么要行骗?你认为骗局何以能“得逞”?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这场骗局难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做?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5、交流: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们看到了什么?

①照应导入语。

②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③老师补充并整理。

【设置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通过对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有价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与文本产生的积极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使学生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新《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为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个性阅读体验等目标,围绕“骗”字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一环节也要求教者做好将自身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的准备,如: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看到了《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一场较量——真与伪的较量;看到了一场残酷的较量,较量的其中一方是天真的小孩;看到了较量的结果是真必胜、伪必败……

  四、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①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导学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设置意图】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有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与文本的相关性对文本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反观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优秀的作品产生了“余音绕梁”的阅读效果,那是作者(安徒生)的快乐、读者(学生)的快乐、教者(老师)的快乐。

  附与文本对话,作深入思考

——《皇帝的新装》预习提要

  对话

  层次有问要提有话要说

  一

  层

  对

  话◆童话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以什么作为线索?

  二

  层

  对

  话◆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他们为什么要行骗?

◆整个骗局何以“得逞”?

◆你说揭穿骗局难吗?

◆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三

  层

  对

  话◆透过新装和这场骗局,你看到了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做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4.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任务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装点着我们幸福的记忆,欣赏下面几幅优美的图

  画,看看熟悉吗?(出示幻灯)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一起分享《皇帝的新装》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感受。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一)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

  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

  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二)介绍“童话”

  体裁介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

  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

  的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四、检查预习:

  五、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

  引子:皇帝爱新装

  开端:骗子织新装

  发展:君臣看新装

  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小孩揭新装

  3.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异的功能?

(任何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骗子的钳口术,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二)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采取接龙复述的形式)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抢答)

  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活动的?(出示幻灯)

  六、精细研读

  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有完整巧妙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还要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以及传神,生辉的语言。

  1.品味精彩片段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朗读时应读出什么语气、语调)。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内容。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炫耀以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朗读应读出自然嘲讽的语气,语调平缓,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朗读时怎样读。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朗读时应读出恐慌,傲慢的语调,神情表现出自负)。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小孩的喊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子的性格。“爸爸”为什么称孩子的是声音为“天真”的声音。

(小孩是一个未经世俗浸染的生命,天真纯朴,无所顾忌,他没有什么要维护的,什么也不怕,也没有学会弄虚作假,因此,他的喊声表现出单纯,无私无畏。朗读时应语速要快,语气天真,语调要高,而“爸爸”的话是为了对孩子不懂世事做掩饰。语速要缓慢,语音要低)。

  2.小组交流:(分四个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然后提问)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你觉得皇帝、骗子、大臣、小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教师归纳总结:

  皇帝:昏庸、奢侈、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大臣:昏庸、愚蠢、阿谀逢迎、虚伪、自欺欺人

  骗子:狡猾、贪婪、善于设骗

  孩子: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七、自主探究

  1.骗子的骗术是文章想象最完美的体现,巧妙之处在于有心人一看便知道这是骗术,因为它虚伪得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影子。而这明显的骗局居然这些大人们没有人敢点透,这是为什么?最后为什么让一个小孩来揭穿?这天真的声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些大人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而小孩天真单纯,无私无畏,他敢于说真话。天真的声音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八、感悟主题: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可笑的闹剧,留给我们了很多的思考,这篇课文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

①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②揭示了受世俗影响伪的性格弱点。要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

  九、拓展延伸。

  1.大家议一议:有人认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呢?

  2.拓展训练:作家对故事的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会厚待骗子,或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发挥想象,给本文写一个续篇,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情)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习作训练,然后找2-3个同学进行习作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表扬。

  十、课堂总结。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 正视现实,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用真诚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活动记录5

  文本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一篇富有想象、同时反映生活的童话故事,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本质。本文诙谐有趣,情节丰富,且内涵深远,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4、了解文中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2、难点:理解文章意蕴。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童话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年,每一个童年都伴随着多彩的童话。童话好似一个可爱的精灵,与年少的我们整日为伴,它飞翔在梦幻的国度里,承载着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神奇和精彩。

(二)初读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诵读本文,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生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代表本小组的感受。)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皇帝的新装》不愧为一篇出自童话大师之手的童话故事,整篇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活泼,对话精彩,让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故事。

(三)再读故事,深入感受

  请同学们用略读的方式,再一次浏览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思考,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独立发言

  2.小组讨论

  3.复述故事情节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写了一位皇帝每天都只顾着穿新衣服,最后竟然被两个骗子所骗,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去举行游行,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小孩揭穿谎言,结束闹剧。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用快速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

  教师可稍作提示,提供以下学习主题: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如何描写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人物的?

  3.故事的情节发展围绕着什么展开?

  4.故事的主角是谁?

  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原因。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再次以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全班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深入品味。

  以分析皇帝性格这一学习主题为例,可设计以下教学:

  思考:结合以下问题,说一说,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用夸张手法表明皇帝的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昏庸懒惰,由此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伏笔。)

  为什么皇帝要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参考:说明皇帝很心虚,害怕他自己看不见布料,说明了皇帝的愚蠢和不称职。)

  游行中的皇帝听到老百姓说的真话以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在被揭穿后他并没有穿衣服,同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参考:说明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总结: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说一句结束语,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安徒生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进行坚持不懈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全世界的儿童,除了《皇帝的新装》以外,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他其他的作品,比如:《海的女儿》、《野天鹅》、《小锡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