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反思小班4篇 教学活动计划及活动反思小班

时间:2023-05-02 12:15: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活动教学反思小班4篇 教学活动计划及活动反思小班,供大家品鉴。

活动教学反思小班4篇 教学活动计划及活动反思小班

活动教学反思小班1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都含有圆形的结构。

  2、能以圆形为载体,运用添画的形式表现物体。

  3、激发有初步观察周围环境的意识。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直径为3—4厘米的各色圆形纸片若干。圆形物体若干投放到教室的各个角落。每名幼儿一张长约28厘米分为3色3格的卡纸(分为天空,海洋,草地的卡纸)。油画棒。固体胶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圆形宝宝。

  1、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东西是圆形的?

  3、你们还见过那些东西是圆形的?

  二、说说图形宝宝像什么。

  胡老师手里的这张图形宝宝可是一个神奇的图形宝宝,它可是会变魔术的,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它就能变成什么。

  1、教师示范。

  如:教师拿出红色的圆形宝宝。请幼儿说说它像什么,教师进行粘贴添画。

  教师拿出绿色的图形宝宝。请幼儿说说它像什么,教师进行粘贴添画。

  教师拿出黄色的图形宝宝。请幼儿说说它像什么,教师进行粘贴添画。等等

  三、创设环境。

  图形宝宝还可以变成许多东西呢,现在它要带上它的好朋友去旅行了把他们的魔术表演给全世界的小朋友们看。

  1、出示3色卡纸。

  图形宝宝要飞过天空,趟过海洋,跑过草地。

  2、幼儿想象

  你觉得图形宝宝飞到天空或变成什么?

  圆形宝宝趟过海洋会变成什么?

  圆形宝宝跑过草地又会变成什么?

  小朋友可真聪明,现在圆形宝宝需要小二班的小朋友们挥动起你们的魔法棒(油画棒)来帮助他们变形呢。

  四、幼儿自由选择各色圆形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圆形宝宝大舞台(作品展)

  延伸活动:

  幼儿熟悉添画以后教师可以添加三角形正方形等,也可以指导幼儿用两种图形来变形。

  活动反思:

  圆形是孩子们最早认识的图形,而且圆形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出现的最多的图形,如:玩具,棒棒糖,圆椅,奶粉罐等。所以圆形是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的。

  比较容易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有一部的孩子的思维想象还是带有局限性的,因此我利用了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创设了圆宝宝去旅行的场景为孩子们设定了环境如天空,海洋,草地等,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线索,同时也具有了情景创设的意味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点。

活动教学反思小班2

  活动目标:

  1、欣赏花瓶的不同造型、图案和色彩的美,能大胆表达自己的饿想法。

  2、在和线玩游戏的过程中,能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装饰花瓶。

  3、体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画好的花瓶、颜料、毛笔、ppt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感受花瓶独特的造型。

  教师:“我带来了许多花瓶,看看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花瓶图案的丰富和色彩的鲜艳。

  1、所有花瓶集中欣赏

“选一个你喜欢的花瓶?和大家说一说。”

  2、你发现花瓶上有哪些花纹?激发幼儿发现和想象各种线条造型。

  依次重点欣赏五种线条宝宝的花瓶:

  直线(横直线、横竖线、斜线)

  曲线(横折线、波浪线、弧线、卷曲线、螺旋线……)

  方格线

  圆点点

  3、适当徒手、动作进行练习和表现。

  三、交代要求,幼儿创作

  1、出示画好的空花瓶,启发幼儿进行线条装饰

  教师:“今天我们就请好看的颜色和线条来打扮花瓶,线条宝宝可以是直直的,也可是弯弯的,可以横着走,也可以竖着走,还有的线宝宝去旅行,上下左右到处走,我们一起来给花瓶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2、教师:“画之前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样的线条宝宝进行装饰,装饰在花瓶的什么位置?”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用各种不同的线条,并把画面画满

  五、评价:

“你们看看,哪个花瓶的颜色和花纹最漂亮。”

“花瓶上用了哪些线条宝宝?”

活动教学反思小班3

  在这一段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碰撞……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心存疑虑到现在的的豁然开朗,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下面我从教学设计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在的地位和一些不合理的状态是一时无法改变的,那么我能改变的是——我的心态,我的观念。要真正做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端着架子,我就是来给你教学的,你就是要学习的,这样的教学局面并不好,老师要做到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商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教学赋有亲和力,他们的抵触情绪就会消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究学习,从而达到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状态。好的教育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以前我们的教学虽然有前辈的指导,有可借鉴的方法、经验,但是与他人的切磋交流较少,因而教学方法也是较传统,保守。通过新课程培训我们认识到了新教学教法和设计的新理念。

  首先,要创新。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做到有效的创新,才能赋予教学充实而富有个性的生命力。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其次、要清晰。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这首先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要在备课时进行大量充分的准备,理清教学脉络。

  第三、要贴近生活、社会、学生。枯燥乏味,难于理解的教学是课堂大忌,以致学生对课堂失望,老师对学生失望,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当我们俯下身来,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从中取材,与自己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这将大大有益于教学。

  第四、要灵活。教学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灵活。我们体育老师带的班都很多,若每班的教学都是一种模式,一成不变,讲到最后,自己都会感到味同嚼蜡。对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教学,都是谈不上有所促进。但是课堂教学也不能够花哨过头。新课程里讲的分层教学,主题教学,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的等的方式以及多种教学评价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学习之后感到获交益良多。最终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我们应该在做好本学科教学的同时,能够从事一些有益于专业发展的专业研究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当自己真正在本职工作以及专业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时,也就真正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我会沿着新课改的道路走下去,我会一直努力。

活动教学反思小班4

  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三只小熊》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三只小熊》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儿歌中唱到的是谁呀?”“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小熊一家人在干什么”

(二)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师:“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熊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三)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师:“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那它们用什么吃饭呢?我们准备好了三只碗。”

  2、师:“哪知碗给熊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熊妈妈?什么颜色的?熊宝宝呢?”

(四)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师:“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图形,有三角瓶、正方形、圆形。”

  3、师:“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妈妈吃?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五)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细”

  1、师:“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幼儿感知“粗”、“细”:“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是胖瘦,但是玉米我们要说它是粗或者细。”

  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熊宝宝胃口最小,吃的玉米是最细的。

  熊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吃的玉米是不粗也不细的。

(六)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师:“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觉得呀,熊爸爸吃得最最多,所以给它最多的三个苹果,熊宝宝吃得最最少,所以给它最少的一个苹果,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所以我们给她不多也不少的三个苹果。”

  2、请幼儿尝试自己分一分。

(七)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小,高矮,粗细,多少,请小朋友们将家里的吃的分给爸爸妈妈们吃,好吗?想一想你们要按什么分呢?”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通过小熊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让幼儿给小熊一家人分早餐充分参与活动,感受到物体大小、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在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包括:1、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3、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指南》中对于小班幼儿数学方面的要求: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高矮、多少、长短并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活动通过分蜂蜜,玉米,碗,苹果,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的大小多少和长短以及数量的不同。本次活动设计较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过程较简单,有的环节稍微有点重复,在活动过程中会显得语句有点枯燥,应改进,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分6个苹果对于小班部分幼儿来说较有难度,有的幼儿无法将6个苹果多少不一的分给三只熊,应加强引导与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活动的过程,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自体验分配,相信会又更好的效果。还需加强对于《指南》的学习、加强对幼儿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