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汇总7篇】

时间:2023-07-18 13:07:23 教案

  【导语】每当我们准备上地理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让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受益匪浅呢?以下是会员“fumei”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共7篇),以供参考。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习.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平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习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七年级地理中图版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

  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和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图)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5

  第三节 印度(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第二大人口国

  教学难点: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 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

  1、 自读图,讨论交流: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 指导学生评价

四、互动探索:

  1、 读图,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A.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B. 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C. 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

五、精讲点拨:

  1、 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项目

  耕地(公顷)

  水资源(立方米)

  粮食(千克)

  钢(千克)

  总量

  亿

  亿

  2236亿

  136亿

  人均占有量

  2167

  231

  14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

六、迁移应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七、课堂检测:

  1、印度的人口超过 亿,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

  A. B. C

  D. E. F.

(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

  G. H. I.

(3)①是 ②是 湾

八、课堂反思:我学会了

  还有没掌握的是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通过地图及图片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粮食生产及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水旱灾害频繁、自给自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

  教学难点:印度降水变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二、自学质疑:

  1、 自主学习课文:读图和,思考讨论:

  A.印度属于 ?

  B. 印度的气候特点是 ?

  C. 与东南亚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组内板演并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2、 师生评价

  四、精讲点拨:

  A. 出示图和图,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图

  师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这两个时段的风向是什么?

  B. 准确判断,然后将A~~F填入下表:

  A.来得早 B.来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风力不足 F.风力强盛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五、互动探索:

  1、 分组讨论: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2、 读图和,说出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关系。

  3、 各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六、出示图,分组讨论,印度矿产、棉花、黄麻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原因。

  七、迁移应用:指导完成课课练27页30题。

  八、随堂检测:

  1、印度夏季盛行 风,冬季盛行 风,给印度带来大量降水的是 风。

  2、印度的矿产主要有 、 等,它们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东北部,储量丰富。

  3、印度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自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工业部门是 。

  6、印度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是 。

  九、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

  还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6

  一.基本特点

  本学期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共有五章,安排基础课18节,课外活动课18节,基础课主要以讲授知识点为主,课外活动课分专题探究活动与操作。

  二、课程要求

  一、地球与地图

(一)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 地图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世界地理

(一)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 气候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 地区发展差异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 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讲演法、探究法、发现法、示范法、模拟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四.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分成两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占成绩30%,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实践操作表现、小组合作表现。终结性评价占成绩70%,包括平时测验成绩、期中和期末成绩。形成性评价不合格的要扣分,如果两个评价均不合格者,不得学分,重修至两者均合格方可得到学分和成绩。

  五.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六、考试要求

  考试形式多样化,可以是试卷检测、答辩、手工制作、绘图等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取考试的类型,获得的成绩计入期末检测的成绩中。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非洲概述教案 篇7

  新年伊始,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七年级下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二、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