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3篇(高一物理教学教案)

时间:2023-03-10 15:2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高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3篇(高一物理教学教案),供大家阅读。

关于高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3篇(高一物理教学教案)

关于高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关于高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对物理学有大致的了解:了解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课后讨论、写读后感的形式,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以及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为今后深入学习作好思想准备与方法准备。

  二、教具

  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祝贺同学们升入高中阶段学习。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物理课,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实现你们的理想目标而同甘共苦。第一节物理课是绪论课,题目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了解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二是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三是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1、物理学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

  在远到宇宙深处,近至咫尺之间,大到广表苍穹,小到微观粒子的浩瀚而又精细的时空中,物理学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还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在不同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各种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运动和转化的规律。因此,说物理学是关于“万物之理”的学问并不为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由于自然界并不自动地展现其背后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所以物理学又是极富洞察力和想像力的科学。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精密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进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现代物理学更是成为高新科技的基础。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1到图0-8)、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神奇的太空使者》)。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9到图0-11)、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物理学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物理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12到图0-14)、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影响。

  5、物理学的未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到第8页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永远不会止步,当前还有许多困扰物理学的难题。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年轻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为国争光的历史重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四、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本,写出自己的感想,说明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参考要点

  1、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①使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生活与生产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全面普及,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人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学习科学技术。普通劳动者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物理知识的范围。

  物理的学习还使人们能以合格公民的身份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使衣食住行的方式不断趋于现代化。家用电器的品种越来越多,城市家庭电视与电话已经普及,电脑开始进入家庭,有的还上了网。

②使人能够进一步学习

  大多数专业的学习都要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这是因为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最为广泛,应用范围最为普遍。物理学习是人们从事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准备。一个人的物理学习水平决定了他在什么层次上开始某门科学技术的学习,也会显著影响到他今后学习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各大学理工科招生时,都把考生的物理成绩高低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

③使人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物理学习,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学习物理将大大增加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总量,促进大脑提高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吸引人而又比较难学的学科,它既使学习者感到极大的乐趣,又需要学习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习物理能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增强人的活动效率和自身的调控,这样就提高了人的心理素质。

  物理学中充满着活的唯物辩证法。学习物理就必须接受它内含的思想与观念,使我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学习物理可以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这样就提高了人的思想素质。

  总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物理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学好高中物理课程。

  2、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①认真阅读,学会自学

  学好物理,要认真阅读物理课本。物理知识全在课本中。重要的概念和规律都用黑体字标出,其中每个词语都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推敲,必须逐字逐句加以理解。阅读课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弄清语句间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领会文章段落所表达的物理内容,掌握课本叙述物理问题的表达方法。学习物理不能满足于阅读课本,还要自学大量的课外读物与科普期刊。

  自学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科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们大部分知识是经过自学获得的。自学能力表现在自己会认真阅读、会独立思考、会查找资料,自己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能获得知识、能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基本保证。同学们上高中要增强自学意识,学会自学,对学好高中各门学科都非常有利。

②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老师经过大学本科四年的培养,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炼,注意学习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多快好省掌握知识的捷径。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得好不好,主要在老师;学得好不好,主要在自己。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有一位乘火车去旅游的中学生,当他注视窗外的远景和近景时,发现看到的远处村庄好像是向前运动,而近处的树木则好像是向后运动。他想,按照相对运动的观点,无论是远处的村庄还是近处的树木都应向后运动,为什么观察到的现象与学过的物理知识不符呢?经过他反复的独立思考,他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

③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学习物理,要认真做实验、认真做练习。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出发点;练习(测验和作业)是学习物理的落脚点。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前者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第一个飞跃;后者是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第二个飞跃。学好物理,两个飞跃缺一不可。通过实验课,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实验技能;通过习题课,提高解题能力,掌握思维方法。这对学好物理有重要意义。这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今后的实验课与习题课上还要专门分别详细地讲。

  教学体会:

  1、万事开头难,绪论课难上。但是上好了,作用很大。能使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多下功夫备好绪论课是值得的。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课本的具体叙述,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选材既要能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具体生动、联系实际,又要能体现编者的意图和课本的精神。

  2、绪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作好学好高中物理的思想准备和方法准备。所谓思想准备,就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所谓方法准备,就是使学生懂得学好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在程度和要求上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刚开始学习,往往感到困难,不能适应。因此绪论课要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但是,怎样学好物理的问题,绪论课只是开个头,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高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