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3篇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22-12-04 05:01:0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3篇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以供参考。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3篇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主备人:马美丽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我校06器小、06舞蹈、06梆大和09大班新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图表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确定依据: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另一方面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所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2、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确定依据: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再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辩证客观的评价历史制度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激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重现历史情境,提高他们的读史水平,学会利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西周后期的“礼崩乐坏”,春秋战国乱纷纷引出秦王朝的政治。

  多媒体显示“秦始皇”图片及本课标题,引导学生谈谈对秦始皇及“大一统”的认识。归纳总结“大一统”的内涵,(多媒体显示),进而引出本课第一目标题。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是怎样完成全国统一的,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分析完后提出问题: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以后,该如何维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秦朝确立的这一制度。然后我从三个方面给学生作了介绍:(1)皇帝制度(2)中央官制即教材的第三目(3)地方官制即第二目。其中“皇帝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是我结合课标、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添加的内容。我给学生首先介绍了“始皇帝”的由来,与“皇帝”有关的词汇以及封建社会常见的政治现象,然后总结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在介绍秦王朝的中央官制时,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总结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共治等)。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朝议”制度?

  让学生模拟一次“朝议”,秦始皇将如何管理全国?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二者最主要的差别。

  秦朝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是以往统一的王朝不曾有过的现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了解郡县制不是秦朝创造的,因为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广却是在秦朝,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小结:指出难重点,加深两个问题。“为什么秦朝能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正确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引用张道英教授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之功,立万世之规;秦始皇之过,仅亡一秦矣”。)

  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教材的叙述内容过于简略,不易理解,需要整合处理,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2)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进一步思索。

  表格式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地理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生物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2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备课组: 高中 主持人: 文家能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10日 缺席人: 无

  备课课题 工业革命

  主备人: 高承薇 发言要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部门,发源及扩展;标志;重大发明(瓦特和改良的蒸汽机,史蒂芬孙和蒸汽机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2、教学难点1:瓦特为什么能够改良和发明第一台具有工业意义的蒸汽机? 瓦特的个人品质(对学生情感、态度教育)瓦特的时代特点(联系科学革命)

  3、教学难点2:第一次工业的影响。

  引用马克思的话:工业革命后一百年中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工业革命前创造的财富总合还要多。补充人:

  李雄 谢小莉 文家能 发言要点

  1、对教材中图片6-

  2、6-

  3、6-

  4、6-5的对比应用

  2、对史蒂芬孙和蒸汽机车的课外拓展:用煤的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未来的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3、英国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课堂效果与反思: 补充好图片,上课效果比较好。对机车的课外拓展,学生很感兴趣。总评: 备课效果比较好,比较到位。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3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5、练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练习的设计应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求多求全。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选编,力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