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篇 关于神舟五号的教案

时间:2022-10-16 12:0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篇 关于神舟五号的教案,欢迎参阅。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篇 关于神舟五号的教案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观看影视资料片段:“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

  二、学生概述测控回收过程。

  三、学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从结构上分析本文内容如何展开

  参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点明本通讯所要着重报道的主要内容,领起下文。

  回收过程:

  第一阶段:飞船变轨

  第二阶段:轨道维持

  第三阶段:返回控制

  第四阶段:飞船返回

  四、出示投影资料:

  大标题:决战太空

  小标题:

  1. 10日21时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飞船变轨

  2. 12日20时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轨道维持

  3. 16日18时 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船 返回控制

  4. 16日19时 内蒙古中部地区 飞船返回

  思考:这样组织材料有什么妙处?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

  时空巧妙结合。总体以时间为序,按照飞船返回的操作过程报道事件,又突出写几个关键的阶段,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写得完整清楚,也突出了“决战”的几个主要方面。作者在按时间顺序、事件过程组织材料的同时,又极为自然地变换着空间,使时间、空间和谐自然的结合,这是本通讯在结构安排上最显著的特点。

  五、分析下列例句加点词语的作用:

  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以按照指令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

  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将飞临“远望三号”上空。

  参考:

  1. “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说明后边结论的依据,既更准确,又更可靠。

  2. “按预定计划”,说明飞船的飞行是正常的',是计划之中的。

  小结: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应用,体现了科技通讯语言的精确严密。很好地体现了本通讯科学性、严肃性。

  试从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加以分析。

  六、研读“飞船返回”部分文字,本部分文字用到哪些表达方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参考:

  叙述、说明、议论和描写自然结合,效果理想,增强感染力。如对蒙古大草原夜景的描写,对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原因的说明,最后一句的议论等,浑然一体,和谐自然。

  七、拓展写作训练:探究联系三,自行搜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教学点评: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结构特点与语言特点,语言上既抓住科技通讯准确严肃的特点,又抓住本通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这两方面找突破口,既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教材内容,又能从实际写作上给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授课方式上,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能动性,既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与表述能力。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较好地体现。

  课堂延伸与课内实践紧密结合,没有脱节。课内实践注重能力意识的培养,课外延伸在检验课内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学习习惯,任务有针对性,培养目标、方式正确,思路清晰。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

  教学设想: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应当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教学契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2.?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2.?运用阅读批注法品味关键语句,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

  2.理解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学重点

  1.理解三次肖像描写所体现的鲁迅的高尚品质。

  2.理解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阅读批注法?分角色朗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叙之事,所抒之情。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运用阅读批注法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踱(duó)?地窖(jiào)?卡叽(jī)布?同胞(bāo)?窘(jiǒng)相

  哧(chī)啦?捻(niǎn)?隶(lì)体?腕(wàn)子?熏(xūn)黑

  鞠躬(jū?gōng)?虐(nüè)待?憎恶(?wù?)?摩挲(?suō?)

  抖擞(?sǒu?)?颓唐(?tuí?)?踌躇(?chóuchú?)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平素:平时。?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赫然:文中是很鲜明的意思。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恣情:放纵,没有约束。?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二、情境导入

  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标题)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文写的人物是谁?②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③本文的作者是谁?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明确:?①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鲁迅,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的作者阿累,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2.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交代一下本文的六要素。(说出“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全文分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层:

  第一层(1)-(2)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3)-(17)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我”和“我”买书缺钱的困窘。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之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四、交流互动。

  1.提问:当时的天气如何呢?

(阴天,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深秋、风大、天冷)

  2.提问: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通过写天气的寒冷、秋风的无情来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我”的心情如何?

(“赫然”表现出“我”的惊喜。“得到了保证似的”表现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正当“我”欲买不能,欲罢不甘的情况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老人。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默读相关内容。

  提问: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怎样的?(瘦,但有精神,严肃而慈爱。)

  5.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

“我”与鲁迅素昧平生,但他却热情而诚恳地向“我”推荐好书,还送书给我,这温暖的关怀,使我激动。

  6.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我”的激动心情?

  指名朗读: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者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7.齐读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问:“一面”虽然短暂,但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这表现在哪里?

(用波浪线画出,并齐读出来。)。

  明确:“历尽……受尽……咬紧……昂着……”

  五、质疑讨论:

  回忆性文章常常蕴含作者的深情,文中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自主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它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这“一面”的力量对我来说是巨大的,以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深刻的主题,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七、反馈练习

  仔细阅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设题目的,使学生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3.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热烈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八、布置作业

  1.完成适量《与课堂同行》

  2.思考:文章对于鲁迅先生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2.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一面”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一、复习导入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二、交流互动:

  1、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鲁迅?外貌描写?)(板书)

  2、这里,我们要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三、质疑讨论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齐读三次肖像描写的句子,比较三处语句的不同之处。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三处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视角 外貌 人物特征

  第一处描写 暗处 长衫?烟嘴 瘦

  第二处描写 近处 面孔、寸发、胡须

  第三处描写 对面 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

  2、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6处写“瘦”)(板书)(瘦,但精神很好。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本文怎样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呢?

(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5、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第一次: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第二次: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第三次: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①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②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③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6、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板书)

  四、拓展延伸

  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人格的理解。

  五、自主小结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反馈练习

  运用一段外貌描写刻画一下你身边的同学,看谁最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完成《学习与评价》

  陈运才

[一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2、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认识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而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难点: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

  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走进作者:

  廖文根,江西樟树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8月进入人民日报社。现为教科文部编辑(记者)并担任中央常备记者,主要负责科技新闻和中央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工作。人民日报记者。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瞩目(??????)?????绥中县(??????)?????浩瀚(??????)????蕴含(??????)

  载人(??????)?????翟志刚(??????)?????瞬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

  4、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6、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

  五、?合作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

  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

  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

  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第一问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作引导,例如从消息的结构五部分、通讯的篇幅长短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些提示,唤起学生的旧知。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将文章改写为一则100字左右的消息,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专注于场景描写的独特构思的理解。第二问重在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及理解“插叙”这一种叙事手段的功能,教师也可适当举例文。)

  六、?精读品析: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优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要旨,让学生有“法”可依,当然也鼓励学生有新颖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精彩的点评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好词好句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对优美语言的感觉能力)

  七、拓展延伸?: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

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

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评价出征意义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插叙)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教学反思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的一件盛事,本课牵涉到很多航天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比?较高,在预习过程中,就有几位学生向我提出关于航天方面的种种疑问,?这在从前是没有的现象,于是我因势利导,立即让他们进行相关书籍阅读,网络阅读并做好整理,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搜集阅读的能力。课堂上我多穿插鼓励性的引导语和评价语,果然学生们较从前都愿意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另四人一组品人物形象,两人一组模拟现场采访,三人模拟新闻报道等,这些安排让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有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化,模拟新闻报道时,评价形式有两人互评,大家评,自评,提高了大家的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和上课的积极性。?遗憾的是本课的失误也不少:

  1.课前的准备时间失误

  这堂课我本着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时间充裕,做学案,读课文,搜集资料几乎用去两堂课。学案内容也是充实而详尽,课上完后才发现学生准备得太“充分”,以致课上所提问题回答的准确无误(照参考书答),作为老师都无需点拨,无法点评,目前最让人担心的便是“他们真正理解了没”。

  2.课堂时间安排失误

  课堂时间安排有误差,重点研讨“走近英雄”时间过短,这部分本来安排的角色朗读也未展示,反而课堂延伸的“现场模拟采访”部分安排时间较长。严重的后果便是重点突出不明显。

  雷真民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4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难点

  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2.??指名3-4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目标展示】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新知研习】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荡漾???青荇???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著-激动-沉默-平静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

  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

  19,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

  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

  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

  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四?、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归纳总结】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巩固拓展】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哪些地方找到?

①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①建筑美:音节匀称,诗句整齐

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绘画美:有色彩的词语;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构筑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预习指导】

  熟读《古诗三首》,查找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谭义专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5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课后练习题教学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瞩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定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这句话表达了送行群众怎样的心情?

  3.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请举例分析。

  二、阅读分析题

(一) 公元

  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给下列字词注音。

  翟

  聂()

  绥()

  2.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基本内容。

  3.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最终选定杨利伟担任首飞任务的原因是什么?

  5.第五段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航天员走出问天阁的情景?

  6.文章为什么要提到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的航天情况?

  7.从杨利伟的成长过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

  浩瀚的南大西洋上,阳光普照,暑气蒸腾。远望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静静地等候着神舟二号飞船的出现。

  这是神舟二号飞船绕地球的第107圈飞行。当飞船飞临南大西洋预定海域上空时,远望三号将向飞船发送返回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指令。

  在这次飞船飞行实验中,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望三号远望四号航天测量船,分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布阵,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连续多日测量跟踪,测控人员尽管非常疲乏,但始终斗志昂扬。

  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将飞临远望三号上空。

  发现目标!随着操作人员的清晰报告,船载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刚从海平面出现的神舟二号飞船。

  与此同时,船载其他各测量通讯设备也按预定方案,准确及时地捕获跟踪目标,获取飞船各种有效数据。

  一道道数据链和遥控指令,连续不断地从远望三号发送到神舟二号飞船上。

  一次调姿!飞船飞行姿态开始调整。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微光电视上原来显示飞船的那个亮点,瞬时变成了两个。分离成功!人们惊喜地欢呼起来。

  二次调姿制动开始制动结束,伴随着各项指令的继续下达,只见显示屏上的一个亮点,正在向下方运动,这就是分离后的飞船返回舱,它已从飞行姿态转为返回姿态。

  1.通讯往往设置小标题。《决战太空》这篇通讯共设有四个小标题。第一个和第四个小标题分别是:10日21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飞船变轨;16日19时 内蒙古中部地区 飞船返回 看看这两个小标题有何共同点,然后为节选文字拟定一个小标题:

  2.节选文字开头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作用。

(1)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将飞临远望三号上空。

(2)与此同时,船载其它各测量通讯设备也按预定方案,准确及时地捕获跟踪目标,获取飞船各种有效数据。

  4.有关高科技内容的通讯难免要使用一些高科技术语,试说说选文中高科技术语的运用的特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6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篇中新社的现场特写。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这个消息令世界瞩目,令中华儿女万分喜悦。记者孙阳、唐振宇在第一时间写下了这篇报道,及时把“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的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课文按照飞船着陆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的全过程。全文共1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2至16自然段描写了飞船由太空进入中国境内、经过黑障区、回收主电源接通、空中探索、飞船着陆的紧张进程,整个过程的描述,读来让人觉得心始终紧紧地揪着。17自然段描述宇航员杨利伟出舱。

  文章语言简洁、清晰,用词准确,叙述客观,生动地再现了飞船着陆的情景,描写了当时紧张有序的气氛,让人如临其境。课文中有一些科学术语如“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黑障区”……学生可能会感到不解。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其有所了解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飞船着陆时人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

  3.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

[教学建议]

  本课是选读课文。前面两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对于祖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都有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1.以教材为发散点,自主阅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现场特写,学生对于新闻报道的接触比较多,但因为这篇课文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初读可能会觉得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神舟”五号的相关资料,如新闻、通讯、访谈、图片、诗歌散文等,以本篇课文为辐射点,进行广泛阅读。让学生通过课外课内阅读,对课文描述的新闻事件有多角度的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神舟”五号顺利返回地面的录像,这样,学生通过视频,结合课文阅读,就能比较好地理解课文描述的场景。

  2.对课文质疑,交流讨论。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对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不理解,这些对于学生读懂课文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联系课文中的语言环境,通过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来理解。对课文的质疑还应包括课文内容、课文语句、课文情感等一些方面的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联系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在不断的思索中深入地阅读课文。

  3.以学生为主,适当点拨。

  选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但也不等于老师可以置之不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课文蕴涵的情感,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阅读。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能有层次地读通读懂课文。

  4.体会现场特写的写作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关于“神舟”五号的新闻、快讯、专访等资料,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飞船着陆时人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

  3.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的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参加了隆重庄严的开国大典,我们聆听了悲怆激愤的七子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年10月15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神舟”五号就要发射升空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此时你心情怎样?

  3.飞船在太空遨游了1小时后,马上就要着陆了,想亲历这让人激动紧张的时刻吗?让我们一起去现场。

  4.板书课题:“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二、自主阅读,交流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自己不理解的新词,不会读的字画记出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交流“神舟”五号的相关资料,如新闻、通讯、访谈、图片、诗歌散文等,结合课文阅读,对课文描述的新闻事件,谈谈自己的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神舟”五号顺利返回地面的录像,这样,学生通过看视频,结合课文阅读,就能比较好地理解课文描述的场景。

  3.分组进行阅读比赛,交流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课文内容、课文语句、课文情感提出问题,每组选派代表向对方组提问。可以是字的读音,可以是词语的理解,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了解和写作上的特点。

  如,甲组: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由乙组回答,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补充,问题解决后,再由乙组提问,正确地回答出一个问题,给该组加分,两组轮流提问解答,最后累计分数。如果两组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提问: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的?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紧张?读到飞船顺利着陆,你想说什么?

  三、小结拓展

  1.对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情况进行小结,总结学习方法。

  2.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正蒸蒸日上,继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10月12日,“神舟”六号带着中国航天员又一次造访太空。这在世界航天领域,也属先进。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华儿女还会创造出更激动人心的航天神话。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3.写一写:想象我国或世界的航天前景,写下来。

  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通过黑障区——空中探索——顺利着陆

  拓展资料: 中国人造的第一架飞机

  制造中国人第一架飞机并成功地飞上天的是著名飞行家冯如。

  对冯如来说,试制飞机的(dí)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中国没有一架飞机,当然也就谈不上技术资料和经验了。在美国,贫穷的冯如缺少资金,更不可能从外国人手里得到制造飞机的技术,但这些都没有使冯如退缩。他斩钉截铁地表示:“虽然试制飞机很困难,而且也很危险,但是我的决心已定,苟无成,毋宁(wúnìnq)死!”199月,冯如在奥克兰租了一间厂房,靠着从爱国侨胞中筹措到的资金,和助手们开始了飞机研制工怍。他们夜以继日地苦干,白天跑图书馆和书店,多方收集资料,晚上通宵达旦地进行研究,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不停地运转。

  19,他们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在奥克兰的麦图进行试飞,结果没有成功。接着,他们的工厂又因为失火化成一片废墟。但冯如没有灰心,在麦图搭起了一个简易工棚,又从头开始。经过认真研究和改进,他们于192月,又制成了一架新飞机。可惜,试飞时冯如驾驶着这架飞机刚刚飞起几丈高,就猛地跌落下来。庆幸的是冯如没有受伤。

  正当冯如着(zhuó)手新飞机的改进时,他的父母从祖国写来信,催他回国团聚,但冯如毅然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冯如的精神也鼓舞着同伴们,大家又献出了自己仅有的积蓄,继续试验。他们苦苦思索着飞机试飞失败的原因,认真分析各种情况,找到问题的关键,改变了机身和两翼的比例,搞出了新的飞机设计方案。

  1909年9月21日,他的飞机终于上天了!这一天,中国飞机制造家、飞行家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在奥克兰的上空!这架飞机试飞航程达884.67米,是飞机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1963年首次试飞距离的两倍多。这一成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而中国也因此在世界早期航空史上赢得了光荣的一席!

  冯如再接再厉,很快又制造出一架性能更好的飞机。他驾驶这架飞机飞行了不到20分钟,就创造了飞行航程32千米、时速104千米、最大飞行高度200多米等一系列世界新记录。在同年底举行的国际飞行竞赛大会上,冯如驾驶这架飞机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第一名,荣获了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等奖证书。

  如果说在国外制造第一架飞机的中国人是冯如,耶么在我国本土上制造第一架飞机的,则是杨仙逸了。

  杨仙逸是广东香山县人,由于受父辈熏陶,从小就向往革命。为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他把孙中山的字“逸仙”,改为“仙逸”,作为自己的名字。辛亥革命后,他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在福建漳州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飞行队。后来,杨逸跟随孙中山,担起了组织、训练空军的重任。在广州大沙头的一幢红砖楼房里,中国第一座飞机厂诞生了。厂里缺乏必要的材料和设备,条件十分简陋,杨仙逸和同伴们奋斗了几个月,于1923年7月23日造出了一架飞机。这是在我国本土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名副其实的国产飞机。宋庆龄亲自乘坐这架飞机进行了试飞,孙中山亲自为这架飞机命了名。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7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路径]

(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2、激趣。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朗读。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 表达。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5、 活动。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 导学流程

  设计(一)

  1、导入??: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从而导入??。

  欢送航天员??年10月15日5时30分摄.?人民网记者?廖文根

  2、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 理清课文结构。

(2) 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 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4、 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 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 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朗读课文

(1) 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 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 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布置作业?:描写一个场面,要写出场面的特点,注意点面结合。

  设计(二)

  1、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放人们欢送杨利伟的录象,学生欣赏。

  3、学生根据所看内容,口头描述送行的场面。

  4、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A) 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B) 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含义及作用。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展示杨利伟胜利返回地面的照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说明,说出杨利伟此时的心理活动。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

  7、作业?:各同学收集航天资料,自办一份以航天为主题的手抄报;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的多媒体。科技课展览。

[背景链接]

  杨利伟: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新华网2003-10-15?13:42:58)

  新华网酒泉10月15日电(记者?贾永、曹智、奚启新)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把“神舟”五号飞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空间,38岁的杨利伟成了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北京时间15日9时,杨利伟乘坐乳白色的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计划,他将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在这次约60万公里的'旅行完成后,他将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

  飞船准确入轨后,地面指挥中心收到了杨利伟从太空传来的“一切正常”的消息……

  笼罩在中国航天员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是杨利伟出征前才揭开的。此时的他与另外两位航天员一起,在高清洁度的玻璃房中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闪光灯不时打在他们的脸上,杨利伟神情平静。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有信心完成中国载人航天的首飞任务。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头脑冷静,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在长达两年的严格选拔中,他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他在空军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在他的家乡辽宁绥中县,早年的伙伴还清楚地记得他儿时的梦想就是飞行。

  1983年9月,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员。直至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身高1.68米,大学文化,中校军衔。他有一个8岁的男孩,爱人张玉梅是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天城的一名工作人员。

“通过5年的学习和身体、心理、技术训练,这些航天员均已具备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的学习和训练都是最好的之一。”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航天员们掌握了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宇宙航行学,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原理、结构、导航控制、通信、设备检测以及航天医学方面的知识,并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按照航天飞行程序进行无数次从发射升空、轨道运行到返回、着陆的模拟飞行。

“学习远比大学时严得多,而训练强度也比当飞行员时高得多。”杨利伟回忆。

  如果飞船返回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陆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救生技能训练成了航天员训练中的最重要一环。宿双宁介绍说,中国已掌握了航天员海上、沙漠、丛林等各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8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观刈麦》问题导入。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生活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炭苦:夜来城。。。。。。冰辙。

  心里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愿: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9

  一??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

  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

  八??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 蜀之鄙____?有二僧。??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是文章的结句,是一个反问句句式。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说明,我们立志求学的人,应该胜过“蜀鄙之僧”,树立志向,大胆实践,并持之以恒。

  2)写法探讨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没有举学习的事例,,而是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①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②举典型事例来论证,有“事实胜于雄辩”之效。③从原标题“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事例中悟出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又紧扣标题。

  3)文中“僧朝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从全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洁概括。

  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

(六)?拓展阅读一(课内)------勤学小故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为汉元帝时丞相,封安乐侯,东海郡承县人。

  逮:及?到????大姓:大户人家??有钱人家?????愿:希望???????????映:映照??照耀?????偿:报酬????怪:以……为怪

①解释划线词语

  A??邻居有烛而不逮(?????????)??B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资给以书??????(?????????)??D???遂成大学????????????(?????????)

②翻译句子

  A??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出烛光,把书映照着烛光来阅读。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匡衡于是给大户人家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③?从上面短文中可归结出成语_______,如今一般用来形容________

  你还能举出几个勤学的成语典故呢?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断齑划粥???牛角挂书

(七)??拓展阅读二(课外)

  初一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因就学而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结合《为学》,不难看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再读两篇古人的《劝学诗》,加深对“惜时勤学”的认识。

  其一???????????????????????????????????其二

  三更灯火五更鸡,???????????????????????少年易学老难成,

  正是男儿读书时。???????????????????????一寸光阴不可轻。

  黑发不知勤学早,???????????????????????未觉池塘春草梦,

  白首方悔读书迟。???????????????????????阶前梧叶已秋深。

---颜真卿 ????????????????????????????---朱熹

  十????板书设计

  为???????学

  做学问?????难易???????相互转化

  朝南海?????僧?穷?者?至?????????大胆实践

  僧?富?者?不?至??????事在人为

  立??志??求??学

  有??志??者?事?竟?成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成诵:《为学》??《劝学诗》二首

  2)搜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附录:(勤学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汉书●枚乘传》

  谭义专

[《为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0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谭义专

[卖炭翁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1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课后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四、?导学流程

  1、激情导入,组织畅谈飞天感悟

  师:?2003年10月17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请看西方媒体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请这四位同学来读一读。

(四名学生按顺序读)

  师:神舟五号飞船的圆满成功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来了精神的鼓舞,更引发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深刻思考。请即兴用一句话说出你此时的感想。

(随机请两位学生发言)

  师:这是老师的三句感想。请看。第一句从正面说,第二句从侧面说,第三句联系自身实际说。

  2、创设情景,“录制”通讯感受气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者廖文根撰写的通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重温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前的场景。我们先来把这篇通讯朗读第一遍。怎么读呢?我倒有一个提议不知行不行?就是我们来当一回播音员,播送这则通讯。所有的男同学都是男主播,所有的女同学都当女主播,我呢也不闲着,就当音响师,大家看我的主意行不行?

(行。)

  师:为了确保大家播音的质量,我们先来读一下屏幕上的容易读错的词语。请一个同学试试看。谁来?你来。

(学生朗读)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一下,红色字是容易写错的字,有下划线的字是多音字。好,我们再齐读两遍。还有这样一些词语,我们要弄懂它的意思。请看屏幕。好了,这些生词在读的时候还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刻领会。

  师:我们要开始读了,谁能说说看,我们该怎样读这则通讯呢?

  师:声音应该稍微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但要保证吐字清晰,不浑浊,感情充沛,能感染人。男女以小节为单位轮流播音,女同学先播,男同学随后,轮流播出。有三个地方要注意:在你们播到第7小节后的时候,我会播放《迎宾曲》,第12--14小节不读,播放现场实况。17小节的开头歌词部分不读,播放《歌唱祖国》,大家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师:那我们开始了,我说开头引语:现在播送人民网记者廖文根采写的小通讯《“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男女同学读课文,老师负责播放音乐。)

  师:大家感觉合作得怎么样?我的感觉是实验中学的同学的播音字正腔圆,感情投入,有专业水平。我相信大家追越的表现还在后头。

  3、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看懂这则通讯,请看题:筛选信息,填充表格。谁试试?

(请一个同学口头填表,有错误再请同学补充。)

  师:下面请大家从记者的眼光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请三位同学回答。)

  师:大家读了这则通讯以后感觉跟消息有什么不同?

  4、阅读常识,初步明确通讯特点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在结合课文,我感觉同学们的视野跟专业记者相比也毫不逊色,实验中学的学生不简单。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新闻作品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体裁。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消息跟通讯是新闻体裁中两个大哥。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吗?请读小常识。

(请一个同学高声朗读)

  师:谁能结合刚才所看到的知识,联系这篇课文,具体说说通讯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5、品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师:下面到了同学们展示风采的时候了,我们分四步走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1)、独立思考:请看题,请你从两题中选一个思考。

①从文中找出一个好词,并用它造句;

②找出一个好句子,进行感情朗读,并做一定的鉴赏;

(2)、唇枪舌战:看谁的思维独特,谁能说服对方,请从两组中选一组深入思考。

①有人认为第3小节的“乘坐”一词最好改成“驾驶”,第5小节的“中国人”最好改成“炎黄子孙”,请谈谈你的想法。

②文章的第10小节似乎是多余的笔墨,你怎么看?

  3、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板书: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经验

  强健的体魄??爱国的情怀

  从容的心理

  果敢的作风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4、我来发问:你来作答。大家的提问很精彩,解答同样出色,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收获不小。

  6、拓展延伸,我手我心赞美英雄

  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03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我们齐读一遍。

  再看三位网友写的短评,可以请四位同学读一遍:

(1)眼睛不自觉地湿润了好几回

(2)失足青年狱中随笔(托管事转发)

(3)请给幕后英雄名誉与地位

  此时的我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请用笔记录下你此时的感受。

  写好后组织交流。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谁自告奋勇地读读你的感受。

(学生读)

  想不想听老师的感想。请听我读一遍。

  7、教师小节:

  8、作业设计:

①、课后整理字词,尤其是几组多音字要分别组词。

②、阅读《中国航天大事记》,写出自己的感悟。

③、如果宇航英雄事迹报告团来到我们如东实验中学,你是一名学生记者,将有机会采访杨利伟,请你设计三个问题。

④、多种渠道搜集神舟飞船的各类资料,下周带来交流。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

  一、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2.检查生字词

  地窖(jiào)???赫(hè)????嵌(qiàn)着???窘(jiǎng)相

  颓(tuí)唐???熏(xūn)黑????憎(zēng)恶(wù)

  虐(nǖè)待???揩(kāi)油???抚(fǔ)摩???抖擞(sǒu)

  嗤(chī)啦???脑勺(sháo)??踱(duó)??恣(zì)情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

  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二)进一步梳理课文脉络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归纳总结】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表现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巩固拓展】

  背诵“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预习指导】

  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四、板书设计

  一面

  一(1-38)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叙事为主。

  1(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2(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3(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二.(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五、教学反思

  谭义专

[一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