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3篇(电影观后感文档)

时间:2022-08-05 17:51: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3篇(电影观后感文档),以供参考。

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3篇(电影观后感文档)

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1

  难以相信马特在做该片编剧时年仅27岁,但不容置疑的是出演该片最佳男主角正是他风华正茂时。

  该片讲述的是出身苦寒的天才威尔,智商奇高、满腹经纶、过目不忘,但他却总是选择消极的生活:做麻省理工大学的清洁工、打架、盗窃、坐牢、不亲近任何人。在他轻松解答了麻省理工教授公开的数学难题后,教授试图让他回归正途、进入高端科研领域为人类科学做出贡献,但他视自己的人生如粪土、嘲笑藐视一切正统,玩世不恭、甚至践踏明知已经深陷的爱情。

  5个心理专家试图解开他的心结,最后一位心理学教授西恩最终揭穿了威尔的外壳,用此前我也十分困惑、听后豁然开朗的一段话,揭示出迷惑了威尔的真相,他说:我若跟你谈美术,你只能引用美术专著空谈理论。例如米开朗基罗,你对他知之甚详吧?他毕生忠于艺术,满腔政治热诚,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也不知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你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的次数不太少,但你无法说出在女人身边醒来时那份内心的真正喜悦!你年轻剽悍,我如果和你谈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莎翁描述战争的名剧对白,可是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未试过,你未试过对她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未试过住在医院几个月,紧握着她的手时那份感受,医生都感动得破例允许全日探望。你也未尝试痛失挚爱的感受,因为要非常爱对方才可感同身受。我怀疑你是否有奔放地爱的勇气,我望着你时,不见得你是个有智慧有自信的人,我只见到一个狂妄懦弱的少年。

  以上那么多的讲述,是源于我每天目睹着无数的年轻人和孩子,埋头于手机沉醉于网络,在方寸间了解世界以别人的描述当做自己的认知、看别人娱乐跟着傻笑、看剧情跌宕仿若自己也已亲身经历……但那不是我们的真实人生,我们就算详知米开朗基罗,也要争取亲自走进西斯廷大教堂;就算能倒背莎士比亚,也要勇敢去奔赴沙场;就算在电影中看过那么多的生离死别,也要用力握住亲人渐渐冰冷的双手……

  我们以为通过网络、书籍已经无所不知,其实若论真正的世界,我们其实尚未触及。请记住网络仅仅是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让我们抬起头来、走出家门,踩踩砂石、吹吹大风、摘一只花、捉一枚虫,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共同感触这个你可能只来一次的奇妙世界。

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2

  影片中的伦·克拉克一出场,就看到了一名被体罚的学生——他站在垃圾桶里。伦·克拉克前去问个究竟。男孩告诉他,正因老师说他学不会,就应像垃圾一样被扔出去。卡拉克听后,并没有“语重心长”地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和男孩子做了自我说。然后似是漫不经心地说:“我很健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了。”男孩子说出了克拉克的名字。克拉克显得很高兴:你不是学会东西了吗?于是把男孩子从垃圾桶里抱了出来。

  伦·克拉克每一年他都会告诉他的学生,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勇于冒险。他是这么教学生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离开了条件极好的学校,却要到纽约的哈林区教书,正因他们缺少教师——克拉克在挑战自己。

  克拉克来到了一所学校,他愿意教哈林学区最差的一个班。校长不放心,正因他也要成绩,好的成绩才能保住他的校长职位。但是,这个班已经换过6个老师了,而洲测试的时刻就在5月。

  克拉克开始家访了。胡里奥,一个顽皮的单亲家庭孩子,而他的妈妈在14岁就生了他;班德莉娅,一个印度女孩儿,喜爱读书,但是不一样的宗教文化,也让克拉克无语;美莎卡,一个12岁的桀骜不驯的女孩,却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克拉克的第一课,是把制作的“敢于梦想,勇于做梦”的牌子挂在了乱哄哄的教室内的黑板上。他给学生制定的第一条班规是“我们是一家人”。但学生并不买他的账。

  但是克拉克并不灰心,第二天,他又给学生制定了第二条班规:我们互相尊重,第三条:进出教室都要排队。

  当美莎卡插队而不承认的时候,克拉克对她说: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要互相尊重,不能撒谎。最终,美莎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克拉克真诚地对她说:“我为你自豪。”

  克拉克总是用自己的办法去守护班规。学生就这么被驯服了吗?没有,他们把教室又弄了一团糟,在墙壁上写着:我们不是你的一家人!滚回你的家去!克拉克这次又把教室布置一新,他对孩子有信心,当他们学会了所有班规之后。

  但事情不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当学生不完成作业还故意向他挑战时,他情绪失控了,他觉得自己要退缩了。但他最终,他还是选取了他的学生。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他用了惩罚自己的方式:如果学生注意听讲,每隔15秒,他就喝下一杯巧克力奶。他用这样的方式,上完了他的一节语法课;为了让学生记住历史,他把美国42位总统的故事变成RAP,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帮忙学生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他带病坚持上课,晕倒在了讲台;住院期间用录像给学生上课……他的学生被感动了,被征服了,在州考试中成绩最好……

  克拉克的成功,是他对孩子充分信任、充满信心和他对梦想的追求、敢于挑战的性格分不开的。无论怎样顽劣的孩子,在他眼里,都能找到闪光点。他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孩子的优秀,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克拉克永不言弃,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只要用了心去教,学生必须会优秀的。这是一部深深打动了我的电影。

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3

  有幸观看了电影《攀登者》的北京点映,观影之前做了一些功课,了解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我终于明白,电影海报上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究竟意味着什么。

  攀登珠峰为了什么?

  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

  如果你觉得,这两句话写在这里显得有些空洞,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鸦片战争以后一路走来的历程。

  当国家积贫积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条条不平等条约,那一个个外国租界…

  当是时,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果你明白这种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冒死攀登珠峰的意义。

  晚清之际,我们的国家任人凌辱,我们的国民任人奴役,我们的国土任人践踏,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西方的船坚炮利?仅仅因为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我想,不仅如此,还因为晚清之际,直到民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上到下都丢了魂。

  那么如今呢?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影已经远去了,但似乎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这种崇洋媚外,奴颜卑膝的思想,还不能完全从国民心理中抹去。

  所以,《攀登者》这部作品讲的是什么?看完电影我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希望为中华民族唤起中国心,中国魂的作品。

  这心,这魂,自古就在。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那么,在这部电影中,便是——

  在徐缨子笔,在李国梁刃。

  为方五洲肩,为曲松林足。

  而我对电影中的“中国魂”,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或许由于真挚得堪称“掏心窝”的表演,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攀登者》一般,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人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正如主题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绝顶”,当第一次登顶时,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当十五年后,他因为受伤只能困守大本营中仰望着不属于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许有一丝壮志难酬的落寞与不甘,但更多的是心愿得遂的欣慰与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望方五洲、李国梁成功比望自己成功还切。

  而电影中出现的藏族同胞们,也让人感觉这么亲。

  同一个使命,同一个珠峰,让他们的心,他们的命,早就连在一起,水乳交融了。

  所以是你,还是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第二点是,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当方五洲临危受命接过老队长的棒,当他将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国梁的手中…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让我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句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言:中国梯,其中的精神是传承。

  第三点是,不抛弃,不放弃,让事情是它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义。

  而“义”的意思是,不问值不值,只问该不该,无论何时,都只做该做的事情。

  于是当李国梁在大风口犹豫了一下,无奈但又决然地继续迈开脚步;当他在悬崖上割断命悬一线的绳索,然后用仅存的力气将摄影机抛向同伴:“我要你们继续。”

  当方五洲逆风而行,向着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躯守护升起国旗的觇标。

  当方五洲用沉静的声音缓缓说道:“我会选择死,保住摄影机。”

  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事情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我心中眼中,《攀登者》的中国魂。

  下面写写我喜欢的人物。

  个人最喜欢的人物是曲松林,之所以喜欢他,因为剧作家为这个人物设置了复杂的规定情境,更容易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性。他在每一个情境的变换之下,每一个人性的转折,都非常动人。

  电影开场,一次雪崩带走了老队长的生命,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他带领着曲松林、杰布登顶珠峰,曲松林是摄影师,本应在峰顶留下影像,却因意外,方五洲为了保住曲松林的性命,替他扔掉了摄影机。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拼死保住摄影机里的那些数据呢?还是愿意丢掉摄影机,自己活命呢?”

  自从下珠峰之后,他的人生就活成了这样一个执念。

  生命与荣誉,小我与大我的两难抉择,曲松林和方五洲对饮的这场戏,处处充满尖锐的拷问和凌厉的机锋。

“没能留下数据,都是因为我。”

  放弃宝贵数据换来的生命,在曲松林而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他想用生命给祖国一个答案,可是这个答案,却永远给不出去了。

  老队长的遗像前,他毅然拂袖而去,打落一个空啤酒瓶。

  那一刻,仿佛他的性命,也如同这啤酒瓶一样玉碎了。

  那是他用他已经许给祖国但没能许出去的性命,逼着方五洲誓师。

  在电影前半段的这种.种情境里,演员张译的表演总是斩钉截铁。他的声线句句朝下,杀伐决断,掷地有声。

  很喜欢登山队训练营,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的戏份。

  当他说出:“有人能做到。”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方五洲,那一眼,就好像他自己活在了方五洲的身上,活在了方五洲顶天立地的膝盖上,活在了方五洲背负千斤的肩膀上,活在了方五洲屏住呼吸的胸腔里…

  而之后,他把他的命许给了方五洲的继任者——李国梁。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珍惜你。”

  张译本人解释: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是因为珍惜李国梁的生命,希望他登上珠峰,活着回来。

  而我从曲松林身上看见的分明不是这样,我只看见他将他的心,他的眼,他的腿,都托在了李国梁的身上。

  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眼,我的腿,我的心。我的未竟之志,希望活在你的身上…

  也许正因如此,他在李国梁身上一手导演了他一直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玉碎”剧本。

  拖回李国梁尸体的时候,他步伐沉重,如同一下子老了十岁。

“我错了…”

  唉,这真是,一生一死两难忘…万古只有雪茫茫。

  写完喜欢的人物,最后再写写个人心目中,这部作品的遗憾吧。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爱情线相对多余,分散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爱情固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题仍然是爱国。所以爱情如果不能与爱国融合在一起的话,就会打散了一部作品的“神魂”。

  好的作品应当是“形散而神不散”,个人理解,“神不散”的意思就是,主题只能有一个。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说的,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核心矛盾。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但徐缨这个人物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小女人,不是说她不爱国,而是说她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是爱情。

  那么李国梁和黑牡丹、杨光和赵医生的爱情戏,其实也冲淡了作品那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感觉。

  甚而杨光这个人物的动机设置,也与影片的主旋律颇不协调。

  也正因为主题被打散了,所以使得每个人物的心、力无法拧成一股绳儿。

  其次,剧作家、导演、剪辑师对情节结构、节奏的把握还有一些不足。

  如果说,爱情线的设置是这个剧本的先天不足。那么,登山戏的节奏,则是作品的重大遗憾。

  本来就是一部登山题材的作品,但登山的惊险场面运用太多,后面高潮上不去,容易审美疲劳。

  所以,中间那次登山拉练,是不是可以考虑取消?

  剧本的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不是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

  如若不然,就显得情节有些平,不说流水账吧,也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最后一点,可能是我个人的高标准要求了。

  那就是不妨思考一下,影片的艺术性如何提高?

  目前作品对登山的表现,还是偏于写实。

  这就容易使那些攀登场面变得只是攀登了。

  而攀登背后蕴含的精神,却并没有从镜头语言中体现出来。

  导演本身是动作片出身的,而演员吴京也以惊心动魄的动作见长。

  突出动作,这并没有错,但如何使得动作背后蕴藏的精神和,以一种近乎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便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陈凯歌拍摄《黄土地》时对演员说的话:“你肩上担的那不是黄河水,那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技术本身是电影的外在形式,那么如何做到“以形会意,意因形生”?如何进一步做到“以神驭形”乃至“惟存一神,脱略形迹”?

  这便是剧作家、导演值得思索之处。

  作为观众而言,比起惊心动魄的动作戏,我更加希望看到,攀登者的每一个脚步,是如何走出信仰,走出神魂的。

  是想通过登山场面,看到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如何站起来的。

  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惊险、刺激乃至悬念。

  补充一点遗憾,正如本文评论中的所言的,影片未能突出登顶珠峰的历史意义。

  整部作品的两次登峰行动,都没有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其中蕴含的国家、民族感情,也不容易呈现。

  其实这部作品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拍成一部纯登山题材的动作片,目前的呈现不能说尽如人意,如果能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好好写一写,不是以方五洲个人为视角,而是以国家为视角,去写写我们国家的处境。则爱国主题更加凸现,而国家和个人之间,也能够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爱国爱国,立场自然是国,不站在国的立场上,爱国感情自然难以呈现。(这一点《走向共和》就很好)